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08-12-03 08:00
标题: 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
文号:
时效:

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

发布时间:2008-12-03 08:00 来源:大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 |

第四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大力实施农业十大工程,继续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林草业、优质杂粮、蔬菜四大产业,优先发展高科技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重视做好原产地域保护工作,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十一五”末,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20亿元,年均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年均增长10.1%;特色农业总产值占到全市种植业产值的35%;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的比例达到50%以上。实现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456”奋斗目标,即: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林草建设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5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为此,要切实抓好推进农业发展及结构调整“十大工程”。

    一是高效畜牧工程 实施十万头奶牛、三百万只羊的高效畜牧工程,大力实施高产奶牛、瘦肉型猪、肉羊良种改良、肉牛良种改良和特种养殖繁育等五大良种工程。重点扶持发展以大同良种奶牛园区、新世纪奶牛养殖园区为龙头的40个奶牛养殖园区和以广灵新科农牧万只羊厂为龙头的100个养羊专业村,阳高基业万头猪厂、大同种猪厂以及左云肉牛为龙头的养殖基地。要加强畜牧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45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都要达到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以上、技术人员10人以上、设备和功能齐全的一流站,确保畜牧业在全面协调中可持续发展,基本形成高效发达的现代畜牧业格局。牛饲养量达到40万头,其中奶牛10万头,分别比2005年增长51.5%和108.3%。羊饲养量达到300万只,增长14.6%。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42.1%、19%和1倍;畜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增长1.6倍。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二是林草建设工程 实施千万亩林草建设工程,继续围绕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大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规划建设五大生态区、26个精品项目优势区域,重点扶持发展10个牧草生产专业乡。期末,林地面积达到664万亩,比2005年增加344万亩,年均递增15.7%;草地改良250万亩,人工种草60万亩,其中退耕种草25万亩,建设草种基地2.6万亩;林灌草面积达到1060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0%以上。

    三是优质杂粮工程 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粮食产量稳定在65万吨以上,实施百万亩优质杂粮工程,要积极调整引种、育种方向,尽快引进、培育和推广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引导企业和农民按照有关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优质小杂粮商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20个小杂粮基地乡,建成30万亩谷类、50万亩脱毒马铃薯、20万亩莜麦、5万亩苦荞、50万亩豆类基地,完成100万亩粮食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项目。

    四是绿色蔬菜工程 实施六十万亩绿色蔬菜工程,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契机,瞄准京津市场,突出特色,发展绿色,着力建设保护地反季节蔬菜基地,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大力实施“占领京、津、唐地区淡季市场,扩大南方夏秋市场,多元开拓国际市场”的市场开发策略,千方百计拓宽销售渠道。期末,建成南郊、阳高、天镇、大同4个10万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县,其中完成阳高、天镇2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全市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达到35万亩,日光温室面积2万亩,蔬菜面积达到60万亩,产量126万吨。

    五是市场流通工程 加快构建农产品销售组织和服务网络,市区建设振华、宋庄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副产品超市,继续加大对永久外埠肉类定点批发市场、大顺农产品批发市场、古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东盛农资市场改扩建项目的扶持。每个县区要建起集信息和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产品现代化批发市场。实施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一体化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要依托供销社改造、专业协会、合作社及农民经纪人构建销售体系,基本实现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规模化、专业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达到300个以上,订单、期货农业成为主要流通方式。完成黄花、黄芪、苦荞、绿豆、万寿菊、仁用杏等农产品国家著名商标申领,并力争取得原产地保护。

    六是扶贫移民工程 要按照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的要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10万人脱贫、10万人稳定增收,其中扶贫移民搬迁3万人。通过行政动员、政策引导、利益吸引等多种手段,将生活在不适宜生存地区的200人以下的548个偏远山区贫困村逐步搬迁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和城镇,做到“搬得出、留得住、不反弹、能致富”,使偏远山区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

    七是劳务输出工程 实施新增25万人劳务输出工程,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达到每年引导性培训1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以上,青年农民科技培训5000人,农业远程培训3万人,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加强劳动力输出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公共职介机构要免费向农民工开放,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劳务输出组织,要整顿净化劳动力市场,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市每年新输出农村劳动力5万人, 五年输出25万人,期末累计输出52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81万人的64%。

    八是基础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新水源建设工程,争取兴建唐河水库和守口堡水库,改造册田、孤峰山、恒山、神溪和下河湾五座水库。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8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24万亩。人均建设2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10万亩低产盐碱耕地改造及培肥和10万亩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使中低产田改造面积达到200万亩;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16.4万亩;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5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60万千瓦,机耕地面积达到339万亩,机播面积240万亩。要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和完善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七大体系”,实现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网络化、功能化、时效化和社会化。

    九是村镇建设工程 统筹城乡规划,要加大村镇规划投入的力度,完善8个县区驻地镇规划编制,完成91个乡镇和70%农村的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建设,通过典型示范,分类实施。要组织实施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力争完成云兴、新荣等10个建制镇的配套建设,达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厂,街道硬化、宽畅、亮化,公益设施较为完善。农村居民住房功能齐全,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完成40%的旧村改造和20%的新村建设,达到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有符合规划的硬化路面,有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生活用水,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有集中的排水沟渠,有集中的垃圾收集转运场所。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经过几年要把偏远山区村庄逐步搬迁到县区所在地集镇产业项目区和有资源的区域。加快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完成50%乡镇的汽车站和70%行政村的候车棚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使95%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继续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模式,使9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交班车。做好乡村公路维修养护,以县建立专业养护队伍,落实养护资金,并做好公路排水、安全等后续配套建设,建立切实可行的道路养护和管理机制。 

    十是六大龙头企业工程 全市围绕“畜牧、林草、优质杂粮、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六大产业集群。即以大同夏进乳业、金凤乳业、晋牛乳业、九龙乳业、金健乳业、御宝乳业等为龙头,以40个奶牛养殖园区为基础的乳业产业集群;以雁门关绿色肉业、灵丘武灵镇畜产品加工厂、佰草香精品肉业、左云云河、同风肉制品厂为龙头,以大同基业公司、天镇、阳高、南郊、大同县等县区的养猪基地,肉牛及肉羊为基础的肉业产业集群;以广灵森汇隆、浑源美华、新荣欣源、大同通达、天镇联发草业公司等为龙头,以生态畜牧经济区牧草种植基地为基础的草业产业集群;以山西佳鑫食业、广宽农副产品、大同荣康、灵丘平型关苦荞、益寿面、广灵青年小米等为龙头,以20个小杂粮基地乡100万亩小杂粮基地为基础的优质杂粮产业集群;以山西融丰蔬菜、山西永翔食品等为龙头,以南郊、阳高、天镇、大同、广灵等县区蔬菜基地为基础的蔬菜产业集群;以大同黄花、浑源黄芪、阳高果品、茂源天然色素、浩海纸业等为龙头,以天镇、左云、大同县、浑源等特色种植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使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突破性发展,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实力型龙头企业突破6个、五千万元以上的成长型龙头企业突破10个、一千万元以上的潜力型龙头企业达到35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比2005年增长285%;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

    通过实施十大工程,力争到2010年底,使9个县区、90个乡镇、1851个村、134.13万人基本达到小康。其中南郊、新荣、左云、大同、灵丘、阳高6个县区、59个乡镇、1326个村、105.9万人达到宽裕型小康。

专栏4               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

现代农业建设■建9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盐碱耕地培肥及坡地综合治理各10万亩,旱地补灌覆盖技术推广15万亩,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

良种植保■建设市国家级农作物种子区试站、种子质量监测中心、蔬菜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饲料牧草监测中心和技术推广中心,建立9县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治蝗专用机场和地面应急防治体系。完成农业环境监测预警及动物检疫系统建设,建成市、县、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防灾减灾服务体系。

畜牧业体系■实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规划,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草业和畜产品基地。

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建设莜麦、苦荞等优质小杂粮基地、优质玉米基地,无公害果蔬基地,优质油料基地、优质甜菜基地、道地药材产业基地,畜产品基地,观光旅游基地。

农畜产品加工■大力建设一批肉类加工、乳品加工、饮料加工、玉米加工、小杂粮加工、果蔬加工、草业加工、特色产品(黄芪、黄花、京杏、杏仁、苦荞等)加工项目。

新水源建设及节水灌溉■新建赵家小村水库、十里河水库、唐河水库、守口堡水库、孤山水库,建设水利信息化及防汛抗旱系统,完成册田水库、孤峰山水库、下河湾水库和恒山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90万亩。

农村饮水安全■解决72万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个别村庄因干旱或采煤渗漏等严重缺水问题。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解决5县7.5万贫困人口脱贫,完成1.5亿元投资的以工代赈项目,扶贫移民2.5万人.

农村市场建设■建设完善振华蔬菜批发市场,古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周家店农产品批发市场、东盛农资批发市场,天镇、广灵、灵丘三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农民培训■完成农民转移培训4.6万人,科技培训170万人次

农村沼气■在农业县区建设农村沼气用户5万户,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

百村示范■全市选100个村作为新村建设示范村,对规划、公益基础项目、人员培训等重点支持

面源污染和环境整治■对农药、化肥、农膜和畜禽粪便等污染治理

综合开发示范镇■对10个小城镇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给予支持

农村公路■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500公里,实现全市村村通公路,建立管护机制。

    二、推进七大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加快工业化进程

    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接替)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信息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为目标,不断壮大骨干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全面完成“6656”工程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构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产业支撑体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省产业政策为支撑,打造五百亿为龙头,百亿为主力,十亿元为群体的工业企业“三个梯队”,做大做强名牌企业,推动工业经济全面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推进煤炭、煤转化、电力、机械、冶金、医药化工、新材料等七大产业基地建设,使其增加值到期末达到33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4.8%;积极鼓励和引导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0%以上,高科技产值达25%以上。

    一是加快煤炭基地建设。按照“资源整合、关小上大、能力置换、联合改造、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对小煤矿实施资源整合,进行联合改造,实现减少矿点数量、扩大单井规模、优化矿井布局、增强安全保障程度、提升整体开发水平的目的;组织打好煤炭工业“三大战役”。鼓励和支持同煤集团和地方国有骨干煤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整合,改造地方乡镇煤矿,全市煤矿数保持在300个以内。集中建设一批大型和特大型矿井。重点建设四个千万吨、两个四百万吨和三个二百四十万吨矿井,新增煤炭生产能力4600万吨。其中:同煤塔山1500万吨矿井投产;同忻煤矿1000万吨、东周窑1000万吨、焦煤矿400万吨建成,马道头1000万吨矿井开工;市地方国投云峰、浑源富源和左云鹊儿山精煤三个240万吨矿井建成,左云同兴400万吨矿井开工。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国有重点煤矿回收率达到75%以上,国有地方煤矿回收率达到60%以上。全市煤炭洗选率提高到60%。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煤矿安全建设,集中抓好瓦斯治理,全面推进矿井标准化建设,推行采煤方式改革。加强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稳定控制在0.8人以下。进一步加强煤矿企业的税收征管工作,有效地堵塞税收漏洞,确保煤炭收益增长。力争到2010年末,全市煤炭产量冲抵衰减能力后稳定在1亿吨,其中同煤集团本部6000万吨,市地方4000万吨。煤炭增加值达到13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6%。 

   二是实施煤炭加工转化的重大突破,培育建设煤化工基地。加快建设煤炭加工六大产业平台。一是30万吨煤质活性炭加工。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建立活性炭加工企业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减少小型企业数量,扶优扶强,限小上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培植大公司大集团,解决企业多头对外,竞相压价问题,使活性炭产量达到26—30万吨,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建成全国活性炭加工基地。二是一百万吨“水煤浆”加工。三是50万吨高岭岩加工,其中涂布级3万吨。建成同煤实业总公司30万吨、大同长安高岭土公司4万吨、大同嘉鑫公司3万吨、南郊、左云各10万吨能力。四是10万吨电石乙炔化工。以山橡集团为主体,以龙泉园区为载体,达到10万吨电石、6万吨氯丁橡胶、20万吨PVC树脂、2.5万吨聚四氢呋喃。五是一百万吨甲醇化工。以同煤集团、富嘉公司和市煤气化总公司等为主体,形成100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40万吨醋酸。六是20万吨煤焦油化工,以同煤集团和同业煤化加工厂为主体,形成15到20万吨煤焦油加工能力。特别是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支持,积极推进100万吨“煤变油”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支持建设塔山、龙泉、云西和下韩(规划)四个煤化工工业园区。力争期末煤化工工业增加值突破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7%。瞄准甲醇深加工,下决心抢占市场先机,发展煤炭精细化工。推进甲醇制烯烃的60万吨丙烯项目前期工作,打造投资30亿元,产值50亿元的煤精细化工龙头项目,为大同由能源城市向多元支柱的新型工业城市转型奠定基础。

  三是推进电力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和推进大型坑口空冷发电和资源综合利用的15个电力项目。其中2×60万千瓦空冷发电4个,2×30万千瓦热电联产4个,矸石发电7个。新增装机容量500万千瓦以上。加上现有能力,建成800万千瓦装机的电力基地。开发左云、新荣、大同、阳高、天镇的风能发电和光伏发电30万千瓦,实现电力发展多元化。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湖东2×60万千瓦、南郊焦煤矿2×60万千瓦、左云2×60万千瓦、天镇2×30万千瓦空冷发电等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完善形成合理分层分区电网结构,建成“送的出、落的下、用的上”的安全、可靠、稳定的大同电网。以雁同、大同二电厂和规划建成的大同北500KV变电站为强大电源支撑,城区、矿区、大阳天三个220KV分区分片环网供电,城区110KV实现直配供电的网架结构。根据负荷发展状况及时建成大同北500KV变电站,左云、塔山等7个220KV变电站,御东、西韩岭、新荣、千佛岭等14个110KV变电站,新建及扩建35KV变电站23个。35KV及以上变电容量达到800万千伏安,比2005年增长300万千伏安。2010年电力工业增加值达到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5%。积极推进电厂建设工程电力输送通道的建设,加强大同电网同山西电网、京津唐电网及全国其他地区电网的联系,努力拓宽大同电源外送通道。

  四是全力推进机械制造业基地建设。按照整合资源、联合协作、规模经营、创造名牌的思路,重点发展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产业基础优势明显的煤机制造、电力机车和汽车部件三大产品。加大力度推进装备制造业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以同煤集团为龙头组建煤机专业制造公司,生产市场占有率高的煤机产品。电力机车和汽车部件,重点实施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150台/年八轴大功率交流高速传动电力机车项目,大同ABB公司年产400台牵引变压器项目,山西北方华宇公司3万台重型汽车发动机项目,大同齿轮集团有限公司5万台重型汽车变速箱、3万台重型汽车变速箱电气换档控制器项目,大同市科林实业有限责任公司50万件发动机锻件及3万件曲轴,北方发动机研究所5万套涡轮增压器,重汽集团大同北岳汽车有限公司4000台自卸车改装项目等。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使我市机械工业再上一个新台阶。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 %多,基本形成山西北部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     

  五是加快建设黑色和有色金属基地。重点推进300万吨钢、10万吨金属镁生产能力建设。实施同煤集团钢铁有限公司260万吨热轧宽带钢材、100万吨冶金焦项目,灵丘宏伟公司100万吨铁、100万吨钢、120万吨碱性球团,晋能集团30万吨锰矿烧结项目,阳高金光铁合金有限公司5万吨中低炭锰铁生产线,大同晋能工业硅有限公司2.5万吨化学硅,新荣区硅钙等项目建成达效。积极引导广灵国家镁业基地同灵丘和南郊区镁冶炼企业整合做大,向深加工方向发展,真正建成10万吨镁及镁加工基地,建成精华集团2万吨镁、宏伟矿业4万吨镁项目。推进阳高堡子湾金矿、灵丘刁泉铜矿、支家地银矿、锰矿等合理开发,深度加工,环保增效。2010年增加值达到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7.7%,成为新型支柱产业。

   六是建设医药化工基地。做大做强威奇达药业和阿拉宾度的生物制药、山西普德药业的抗仲瘤注射剂和左旋亚叶酸制剂、浑源黄芪加工、大同市利群药业二期等项目。改造提升现有28家医药企业,形成原料药、制剂、现代生物制药和天然药物四大体系。建成3万吨氯丁胶项目,2010年医药化工产业的增加值超过33亿元,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5%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七是积极培育新材料基地。依托充足低廉的电力资源,带动发展以高载能合金为重点的新材料。着重发展高载能的镁铝合金、硅铝合金、镁合金加工材料以及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高等级石材和建筑陶瓷、膨润土加工开发。重点实施大同重工国有资产公司10万吨镁铝合金压铸及薄板压延加工、10万吨硅铝合金及10万吨薄板压延加工,大同金利源公司10万吨铝硅合金,同煤集团钢铁有限公司80万吨棒材加工,精华化工集团公司2万吨镁合金项目。与电力工业发展相衔接,配套建设4000万平方米大型石膏板生产线,建设10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积极培育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基地。建成腾龙(上阳)水泥有限公司410万吨干法水泥、同煤集团200万吨干法水泥、大同水泥股份有限公司68万吨、190万吨干法水泥、精华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50万吨镁渣水泥、灵丘豪洋水泥厂73万吨水泥项目。新增新型墙材9亿块粉煤灰烧结砖和50万立方米粉煤灰空心砌块,建成同煤集团4亿块标砖、20万立方米粉煤灰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项目,大同一电厂光源实业总公司30万立方米粉煤灰加气砌块和1.3亿块粉煤灰烧结砖项目,天源荣昌煤矸石烧结有限公司5亿块空心砖项目,大同县砖厂2.4亿块粉煤灰砖。新增1万吨硅酸铝纤维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花岗岩和建筑陶瓷等高档建筑材料,新增花岗石板100万平米,达到300万平米的加工能力。新增高档建筑陶瓷50万件,达到100万件生产能力。建成浑源纳微公司5万吨纳米彭润土项目。2010年新材料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6%。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打造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把入选省三大方阵的同煤集团、山柴、同车作为我市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第一梯队,把二电厂、大能、大齿、大唐、威奇达5户企业作为第二梯队,把列入“6656”工程、潜力较大、发展稳定的其他50多户企业作为第三梯队。对三个梯队的大企业、大集团,要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整合配套资源、提供发展条件等方面给予积极配合、支持和服务,努力通过联合新上、技术进步、嫁接外资、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引导、推动、帮助这些企业发展壮大,力争有更多的企业尽快进入全省三大方阵。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实施名牌战略。全市省名牌产品达到30个以上,国家名牌产品实现零的突破,力争2个以上。

专栏5      “十一五”工业七大产业增加值规划预测

单位:亿元、%

项目名称

2005年实际

2010年规划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增长(%)

五年平均递增(%)

煤炭

90.5

131

37.6

44.8

7.7

煤加工转化

5

20

5.7

300

32

电力

21.1

54

15.5

156

20.8

机械制造

10.8

35

10

224

26.5

冶金

14.4

27

7.7

87.5

13.4

医药化工

8.5

33

9.5

288

31

新材料

7.9

30

8.6

279

29

合计

158.2

330

94.8

108.5

15.8

注:煤炭转化增加值系估算

    三、大力发展旅游金融现代服务业,推进旅游胜地和“北方商埠”建设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 围绕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加大旅游线路、景区、市场、商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旅游特色县(区),加快构建区域旅游经济圈。逐步把旅游业培植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经济发展的支柱,力争到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7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1%。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14万人和3900万美元,分别平均增长15%;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1400万人和51亿元,分别平均增长15%。为实现这一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综合建设“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和卫生安全、信息新兴旅游要素,推动旅游服务升标准,上档次。要着力打造大旅游的格局,形成以云冈、恒山两大景区为精品的中心旅游区,带动其他景区。继续加大对云冈、恒山两大旅游景区的建设力度,完成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和周边环境整治。推进“平型关、二战遗址”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大齿集团、生态博览园、北魏鹿苑、白马城生态观光园等具有特色的景点景观。加强长城古堡旅游区(阳高县、灵丘县、新荣区等)、“井下游”工业旅游区、天镇、阳高和汤头的温泉休闲度假区、水神堂风景旅游度假区的建设。积极开发灵丘曲回寺石佛冢群、赵武灵王墓景区、空中草原景区、广灵圣泉寺风景区、浑源千佛岭森林公园、天镇神头山风景区、盘山风景区和沙梁坡汉墓群、新荣方山古墓景区、采凉山自然风景区、桑干湖生态旅游区、六棱山风景区、南郊高山焦山寺、动植物观光园区、农业游园区。

    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四星级、五星级高档酒店,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要。继续发展旅行社团机构,达到50家以上。大力发展旅游配套产业,着力开发方便食品、工艺品、纪念品等旅游加工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附:大同市主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二)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着眼于将住宅建设培育成为重要产业的要求,继续保持城乡住宅建设的持续增长。结合我市展开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御东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居民经济实用住房建设为重点,开发节能节地环保型住宅和标志性建筑项目,形成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投资保持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以上,全市每年开发建设住宅面积180万平方米(县区4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房60万平方米(县区20万平方米),解决1000户的廉租住房。到201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建立起完善健全的廉租住房制度,实现中低收入家庭“居者有其屋”。同时,要综合发展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市政管理、市内交通等市政公共服务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优化市政建设,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创新发展金融保险业 建立健全地方金融体系,提高地方金融机构业务水平和资产质量,完成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吸收民间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做大做强大同市商业银行。吸引2家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外资银行来同设立分支机构。以农村产业协会为依托探索组建产业服务金融组织。大力发展担保业,组建新的担保公司、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拍卖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组建股份制公司股权管理机构,发展股权担保、股权融资。通过增资扩股做大大同证券公司,培育区域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商业保险,不断开拓人寿、财政等专项保险业务的新领域。争取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5%以上,要制定全市民间资本投入的指导性目录,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潜力大、回报率高的产业领域和好的项目。要通过金融业的不断创新,逐步扭转金融存贷差较大的局面,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推进北方商埠建设 统筹规划,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科学、协调发展的商业体系。初步形成现代化的大商业格局。一是以交通为依托,建设物流基地。在京大和大运高速公路交汇处,建设综合性的大同公路枢纽马连庄货运中心,在铁路和公路枢纽处建设大同中鸿物流中心。二是凭借现有基础,努力拓展中心商务区。建设商业步行街,完善西街、教场街和东关三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以及矿区商贸服务中心;新建大同华宇商业中心和东方家园建材超市,在和平五金机电市场基础上建立专业煤矿机电设备市场,进一步巩固城市中心的商业地位。建设两个大型小杂粮批发市场,建设60处社区便民商贸服务中心;三是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建设农村大型批发市场和集散中心。在开发区建设医药集散中心。通过集散中心的建设,使商贸物流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大力发展新的物流业态,力争在商贸流通规模、商业基础设施、商业信誉、流通方式、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实现省内一流、国内先进。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2亿元,年均增长12%。其中连锁超市、便利店实现零售额占25%以上;连锁商业网和电子商务网实现零售额占30%以上。

  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环中心区交通网

  围绕建设宜居式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着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气等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一是完善城市交通。打通北出口通道,加快城市主干道、西北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交通性、生活性两者兼顾的功能明确、畅通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重点抓好市区西环路、滨河西路、建开路等22条道路的改造,开工建设操场城街东延、南环路东延等三座大桥。彻底解决南出口西河河村段、北出口白马城村段、同泉路平旺村段无序建设的问题,分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完成同煤集团采煤沉陷区居民的搬迁工程和矿区煤矿工人棚户区改造。二是加快给排水管网建设。建设净化水厂、开压泵站等城镇排供水项目,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建设一批垃圾处理和环卫设施。完成城市配水管网改造40公里(含御东区),日供水能力新增8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新增25万吨。三是积极推进天然气入同和煤气置换天然气工程。主城区(含开发区)居民全部使用上洁净、高效的天然气,城市气化率达到95%。四是全面启动高标准建设御东新区,打造城市新亮点。完成11条道路建设,建成新区排水工程,开工新区污水处理厂,完成御河生态园二期工程,实现中心城市的持续发展。 

    按照全市公路网布局规划,围绕高速公路和一般干线公路,逐步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层次,增强通达能力。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市区为起点,贯通大同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一般干线公路的整合以现有资源为主、新建项目为辅,打通断头、改造升级,通过加宽道路、封闭主线、增设立交等措施,提高路网服务水平,满足交通需求。重点实施大同西北环城高速、荣乌高速大同段、大同古店至左云到右玉杀虎口高速和三条一级公路、大同至新荣的三级公路改扩工程。集中建成“九加一”10条运煤通道。实施国省道二级路改造、县乡道路改造,完善村村通公路,促进市域公路网络的完善和升级。同时,要加大农村通水泥路、通公交车、通饮用水、通电话的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同步发展。(附:大同市干线公路网规划示意图)

专栏6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铁   路

大同至包头铁路电气化扩能及大同枢纽改造,北同蒲、大秦线2亿吨、云冈支线、口泉支线扩能改造,京原线电气化灵丘段扩能改造,新建韩家岭至应县铁路,燕子山至董半川铁路。

公   路

建设大同西北环城高速32公里,荣乌高速大同段112公里,大同至左云高速64公里,大同至浑源高速60公里,口泉至新荣一级公路47公里,浑源至广灵一级公路90公里,孙启庄至口泉一级公路115公里,张西河至赵火色一级公路168公里,马走线天镇至阳原段一级公路改造45公里,巨乐至落阵营一级公路47公里,西村至云冈二级公路12公里,左云西南环公路41公里,北平路至台子山专用公路16公里,10条运煤通道338公里,完善县乡道路部分路段950公里,县乡路沙土路改油路2200公里。

场    站

新建市客货信息调度中心,市客运东站,客运西站

机    场

大同机场按4B改扩建

古城保护

雁塔及所在城墙修复,鼓楼东西街及东南片民居维护改造

信 息 化

实施在煤炭、机械、化工、电力等七大优势产业100个信息化示范项目的“7100”工程。建设市和5 个贫困县档案馆(库)。解决306个未通电话村的通电话问题,实施市基础测绘项目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加快制定全市循环经济促进规划,研究制定《推动大同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大同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逐步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相关技术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抓好企业内部小循环。让生产过程中一个环节生产的废物变成另一个环节的原料,每个环节力求做到清洁生产。重点建设60万吨甲醇及醋酸、二甲醚清洁联产、150万吨镁渣水泥、粉煤灰砖等17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培育同煤集团、兴旺集团、精华化工集团、富嘉焦化公司、天镇同乐化工公司、市煤气化总公司等典型示范企业。二是开展企业之间中循环,一家企业生产的废物为下一家企业的原料,着力延伸煤—煤矸石发电—废渣制水泥,白云岩—金属镁—镁渣水泥等循环链条,把资源“吃干榨净”。重点建设塔山、龙泉、云西、马道头、下韩、东周窑、同忻、韩家岭、花园屯、开发区医药、天镇天兴和灵丘恒德12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三是构建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实现物质和能量在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的大循环。在有条件的农村建设5万户“沼气”用户。形成秸杆养畜,畜肥沤制沼气,沼气照明、做饭,废渣肥田的良性生态循环,实现节煤节电,方便生活。四是建设循环型绿色社会。对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对工业污染要加大治理力度,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共赢。重点引进推广以煤炭等资源加工转化为主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努力突破制约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力争将我市建设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

专栏7                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重点企业■建设同煤集团、兴旺集团、精华化工、富嘉焦化、同乐化工、市煤气化总公司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示范项目■同煤60万吨甲醇及醋酸、二甲醚清洁联产、鑫新2×13.5万千瓦矸石发电,山橡3万吨氯丁橡胶和2.5万吨离子膜烧碱,天镇同乐20万吨甲醇,市煤气化60万吨甲醇、20万吨醋酸,鹊山2×5万千瓦矸石发电,精华2万吨镁及镁合金和150万吨镁渣水泥,天源荣昌6亿块煤矸石空心砖生产线,天招杜尔2万吨废旧轮胎(废塑料)处理线,国庆水泥粉煤灰水泥生产线,光源实业30万立方米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线等。大同特耐250万平方米陶纤轻型墙材,和合新能源1200吨陶瓷纤维线,兴旺集团2.5万千瓦电石厂,新城建筑15万立方米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线,大同黄金矿业15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线17个项目

产业园区■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及园区集中供热和废物处理中心,建设南郊塔山、韩家岭、同忻,阳高龙泉,天镇天兴、左云云西、马道头、东周窑,开发区医药,新荣花园屯,浑源下韩,灵丘恒德国际环保循环科技园等12个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

    六、切实加强环境整治,建设大同蓝天碧水工程

  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环境质量的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到2010年,环境污染状况基本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治理工作要取得明显进展,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各流域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50%,全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和二级以上的天气达到290天以上。把大同建成天蓝水碧、空气清新、适宜人居、环境优美的城市。

    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全面落实坚持不懈、综合整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速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一是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速推进集中供热三期工程,新增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新增同煤集团职工住宅区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使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500多万平方米,占到建成区供热面积的80%以上。实施天然气使用和置换煤气工程,提高我市气化率。天然气管网辐射区域的炉窑灶全部改烧清洁燃料,完成南郊、矿区餐饮洗浴业锅炉“煤改气”工作,对城区平房居民通过给予燃料补贴逐步推广使用型煤。在市区建立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市区马路实现机械清扫,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彻底取缔103家围城露天煤场,严格控制市区建筑扬尘污染和道路运煤扬尘污染。治理市区机动车尾气,达标率不低于90%。加大对围城30家重点企业的污染源治理力度,确保这些企业稳定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新建电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现有电厂按标准要求限期建设脱硫设施。加大焦化行业的整顿力度,逐步关停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型机焦炉及改良炉。二是加大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对31家排污大户企业建成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水污染物全面达标。建成七县二区九个污水处理厂,县城开征生活污水处理费。建设市区日处理1000吨生活垃圾工程和阳高、浑源、灵丘垃圾处理项目,基本解决垃圾围城,污染水源的问题。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投放、收管,实现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医疗垃圾全部实现集中无害化焚烧处理,力争期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三是加大环保投入。力争环保投入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1.5%以上,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资金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公共投入体制。四是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强化法制监督,规范企业的排污行为,杜绝违法行为造成的环境破坏。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强化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和新上项目环境评价的法定地位,建立严格的环境质量市、县长责任制,完善并建立绿色GDP评价考核体系,促进我市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

 

专栏8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水污染治理■御河、十里河、壶流河、洋河等河流沿岸企业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赵家小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同煤矿区污水处理厂、御东新区污水处理厂、9个县区污水处理厂,扩建东郊污水处理厂、西郊污水处理厂,建设东郊污水厂中水项目。完成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定的30户点源治理项目

电厂烟气脱硫■二电厂一期、大唐云冈、大同热电

大气污染治理■建设城市集中供热三期1000万平方米、同煤集中供热500万平方米,市区16.5万户煤气用户置换天然气、天然气入同工程,市煤气化公司煤气直立焦炉改造及发电,城区4万户平房居民改烧型煤,矿区、南郊区餐饮、洗浴业锅炉“煤改气”

生活垃圾处理■建设城市综合治理项目,新增城市垃圾处理200吨/日,矿区、南郊区各150吨/日

废气废渣利用■建设焦炉煤气回收利用、煤矸石利用、粉煤灰及废锰渣、金属镁渣等废渣利用一批项目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市县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市监控平台建设、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环境信息标准化及宣教建设

 

    五是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和城市绿化工程。实施城市四大出入口绿化建设工程,完成御东中心公园绿地、古城环城绿带、御河生态林公园绿地、老平旺公园绿地、白马城生态公园绿地、新同公园绿地、新民公园绿地等15块公园绿地建设工程。完成市区内所有主、次干道绿化,使绿化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达95%和80%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25%以上。加大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管理力度,市区内的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要达到30%以上,改造旧居住区绿地率不少于25%,园林绿化居住小区比例达到45%以上。同时搞好城北防护林、沿十里河、御河两岸防护林的建设。到2008年建成省级园林城市。

专栏9                 生态保护重点工程

京津风沙源治理■包括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及农田林网等新增治理250万亩

太行山绿化■在广灵、灵丘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50万亩

退耕还林■实施25万亩,其中退耕造林1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万亩

省级林业绿化■建设通道绿化1518公里,荒山造林58.9万亩,建农田林网19.2万亩,通道景点31个

平原绿化■高标准村庄绿化156个,营林8.25万亩,农田林网8.75万亩

    城市防护林■建设城北防护林,御河、十里河生态治理及两岸绿化

世行贷款造林■完成经济林16万亩,速生丰产林5万亩

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恢复植被造林34.5万亩

自然保护区■完成4个自然保护区140万亩造林和野生动植物繁殖与急救中心建设,建设云冈、恒山、六棱山、长城山森林公园、建风景林10.5万亩、林相改造6万亩

种苗基地■建设育苗车间、日光温室、喷灌和滴灌系统,种子库、晒场11处1.09万亩

监测体系建设■建设森林资源监测站点9个,荒漠化监测站、生态效益监测站,数字生态设备和林木种苗质量检验设备购置等

 

 

  

 

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矿产资源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理》,切实保护耕地。做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健全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用地做到占一补一,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完成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定。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点是稳定耕地,积极合理安排城镇与工业用地,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保障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积极开发未利用土地和滩涂,增加耕地、园地和林地。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方针,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强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以加快建立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合理开发水资源,统筹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突出计划用水,实施依法节水。要努力蓄住天降水,高效使用地表水,积极引进黄河水,开发利用空中水,合理开发地下水,重点抓好矿井水的利用。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大力发展和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有效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的发展。期末,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55%,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到80%,使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消耗水资源下降到100吨。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附:大同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图)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要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龙头,带动金、银、铜多金属,高岭岩、花岗岩、膨润土等非金属矿产的全面开发。煤炭等主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应严格控制在《大同市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指标范围内。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矿产开发利用的矿种结构、规模结构、技术结构和矿产品结构。严格执行规划分区制度和规划确定的矿产资源开采准入条件,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规划确定的矿产资源开采的生态环境准入条件,避免产生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对生产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督促矿业权人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对已经闭坑的矿山和废弃的矿井,要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

  八、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富民强市步伐

大力实施县域经济突破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从县城经济、工业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四个方面加倍努力。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从土地、财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突出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集群经济,努力开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新局面。

  城区、矿区 依托其中心城市的区域优势,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重点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要整合商业资源优势,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娱乐、特色餐饮、现代流通业,带动提高服务业总体水平。发挥资源优势,引进资金和技术,搞好以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煤炭精加工为主的能源产业开发,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带动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形成支撑市区经济发展的工业结构框架。

  南郊区 借助现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煤炭加工转化、水泥、建材、活性炭等优势产品,着力打造塔山工业园区。利用其地处城市近郊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服务于城市的蔬菜、奶业和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争取进入全省十强县。

  新荣区 围绕工业强区、生态立区、科教兴区、农业稳区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清洁能源、建材、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电力、机械制造和长城古堡旅游七大主导产业,把新荣建设成为融历史文化、煤炭能源、特色农牧业为一体的晋蒙边界重要的综合性、多功能城镇。2010年基本达到宽裕型小康标准。

  大同县 要利用城市近郊、土地平坦、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培植壮大黄花、绿豆、马铃薯、奶牛等名特农产品,逐步扩大绿色环保食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重视开发沸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把建材、电力、冶金焦、工业硅、高岭岩等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加快交通运输、空港开发、物流货运、生态旅游等三产业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城郊特色的生态经济强县。

  左云县 要加速推进效益农业稳县、煤炭深加工强县、民营经济活县、科技教育兴县四大战略。以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为依托,发展坑口空冷发电和矸石利用发电,实现煤电一体、煤化一体开发,延伸煤炭产业链,开发建设云西煤化工工业园区,发展煤化工和高载能产业,重点培植烟煤质活性炭、煅烧高岭土、塑性粘土、高压电瓷、煤制甲醇、丙烯等优势产品,建设华北最大的高压电瓷生产基地。积极建设“地上绿色银行”,种草种树,发展牛羊,做大做强苦荞、莜麦等小杂粮和肉牛、全羊加工产品,加快县城建设,引进使用天然气,完成县城滨河生态绿化,开发明代长城生态旅游和五路山国际狩猎场及生态旅游等项目,使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争取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2010年基本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阳高县 要以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依托招商引资,项目推动、民营促动、环境带动,拓展经济增长的空间和亮点。依靠土地和农产品资源,把蔬菜、杏树和养殖三大产业真正做大做强,成为支柱产业,建成京津唐蔬菜供应基地。依托龙泉工业园区,建设化工生产、建材产品和硅合金三大基地,不断培育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按照中型城市的规模集聚城市人口,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经济建设步伐,努力进入全市经济强县行列,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天镇县 要依托丰富的土地和农产品资源,充分发挥无公害蔬菜基地优势,建设果蔬、饮料、玉米淀粉、草加工乳制品、和万寿菊等绿色食品和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培植壮大石墨深加工系列产品、铸造和汽配产品,有序开发加工铁矿石、花岗岩、热电联产、现代煤化工等新兴支柱产业,积极开发地热资源,成规模地开发建设温泉休闲渡假产业;建设生态农业大县,实现稳定脱贫,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同步推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尽快改变县城面貌。

  浑源县 要依托俊秀的恒山和悬空寺旅游资源,搞好千佛岭和汤头开发,完善北通云冈石窟,南接五台山,西连应县木塔的旅游格局,融入全省旅游经济圈,着力打造旅游大县。积极开发拓展膨润土的应用领域,建设系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花岗岩资源为基础,开发石材加工新产品,为全市轻型建材工业提供资源保障。以富源煤矿开发建设为基础,规划建设煤炭开采、洗选、发电、加工转化一体化的工业园区,整体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着力打造生态大县。建设10万亩黄芪基地,打造“北芪”品牌,建设蔬菜基地、仁用杏基地,发展奶牛和山羊养殖。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加快市镇建设,尽快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向全面小康迈进。

  灵丘县 立足现有基础,依托丰富的锰矿、炼镁白云岩、花岗岩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提高技术含量,注重深度加工开发,增加效益,搞好环境保护,建设金、银、铜等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及锰、铁、镁业、水泥生产基地。搞好生态建设,发展绒山羊、干果、名特蔬菜产业,加快发展运输、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打好“平型关”红色旅游牌,拉动县城建设上规模、升档次。力争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广灵县 凭借现有基础,以精华集团为龙头,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打造镁系列产品深加工和镁渣水泥基地。依托传统农业优势,发展食用农业、饲用农业、旅游农业、超市农业、加工农业等多元现代农业,创优“东方亮”、“广灵瓜子”、豆腐干等农副土特产品的同时,开发玉米乙醇加工、草业加工,发展现代化养羊、养牛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产业化链条,争取列入全省循环城市试点,全面提升县域竞争力,实现稳定脱贫。

开发区 继续完善基础建设,逐步实施“区中村”改造,建成6条道路、10公里给排水管网、集中供热、天然气利用,2.5万部固定电话、有线电视、邮政所、医院等设施,提高园区服务功能。以招商引资为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环境治理保护,打造多元立区主导产业。培育医药集群产业,重点培育机械制造新产业集群,建成大同北岳专用汽车和10个汽车4S店等项目。发展石油、石材、煤炭、食品加工产业。期末生产总值达到85亿元,年均递增35%,财政总收入实现3.5亿元,年均递增25%。积极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申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专栏10          “十一五”各县区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单位:亿元、%

       年度

县区

2005年实际

2010年规划

5年平均递增

备注

全  市

370.06

623

11

1、“十五”各县区GDP占全市47.5%;“十一五”各县区GDP占全市的62.8%

2、县区2010年生产总值均未经县区人代会审议,为初步意见,使用时以审议后数据为准

 

 

 

 

城  区

7.09

11.7

10.6

矿  区

4.87

10.3

15

南郊区

65.16

130

15.56

新荣区

11.28

19

11

阳高县

7.47

30

31

天镇县

5.57

11.2

15

大同县

9.45

15.22

10

浑源县

12.54

21

12

灵丘县

12.03

21.8

13.5

广灵县

6.34

10.05

13

左云县

17.52

30.9

12

开发区

16.49

80

30

县区合计

175.81

391.17

17.3

    九、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全市经济发展活力

  要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切入点,大力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在努力提升全市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期末,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30%左右提高到40%左右。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放胆放手,支持非公经济发展。一是引导非公企业参与国有经济的改制重组,建立混合经济主体。二是进一步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门槛,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教育文化产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贸易业。进一步优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创业环境,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三是继续强化非公经济小区建设,进一步扶优扶强、壮大非公经济,促进部分已完成原始积累、基础较好的非公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实施二次创业。培育壮大35个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集团,60个产值5000万元、利税超500万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和350个产值500万元到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改变我市非公经济小而散的状况。四是积极探索和建立手续简便、安全可靠的信用担保机制,多渠道解决非公经济发展中的贷款难、筹资难。到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5%左右;非公经济上交税金占到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5%以上;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年均递增7.7%。

    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劳动就业 着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努力扩大城乡就业。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适度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工业新建技改扩建项目,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贯彻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与扩大就业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机制。引导人们转变择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倡失业人员兴办多种形式的民营经济、合作经济、合伙经济、股份制经济或从事个体劳动。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构建城乡统一、连接国内外的就业服务体系为目标,形成市、县、乡三级就业信息网络。办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招聘洽谈会。建立和完善就业培训基地,开展就业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在全市建立新生劳动力上岗前就业培训制度。开发公益性岗位,继续做好“4050”人员的就业工作,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分配制度。鼓励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推进国家公职人员福利待遇货币化,并逐步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制度,保护劳动者权益。期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25元,比2005年的8526元增加6499元,年均增加1300元,年均增长12%。城市低保对象减少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比2005年的2464元增加1536元,年均增加307元,年均增长10.1%;户收入万元以上家庭达到90%以上,户收入3000元(不含)以下家庭占5%,特困家庭降到5%。

    (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城乡一体,标准有别、分类施保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建立行政事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推进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起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企业、社会捐助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与失业保险并轨,将城镇所有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范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补助、企业补充、公务员医疗补助为补充,以社会医疗救助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使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所有城镇从业人员,农村合作医疗要覆盖全市农民。工伤保险基本覆盖应参保单位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职工。城镇女职工生育保险努力实现覆盖率100%的目标。加强劳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劳动保障大楼及标准适中的劳动仲裁厅、接待厅和培训机构建设项目。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市低保形成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机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群众救助面达到100%;农村五保户供养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医疗救助实现全员覆盖;完善和落实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教育、廉租住房、就业以及煤、水、电、暖等优惠政策,使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加大对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投入,关怀社会弱势群体,重视发展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市敬老院、市儿童福利院,扩建市救助管理站。完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制度,实现自然灾害救助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建立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救灾工作机制和专业队伍,构筑新型社会救助救灾体系。

    十一、全面繁荣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大同

    “十一五”期间,要通过不断增加投入,积极推进改革,整合现有资源,优化发展环境,走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道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使各项社会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一)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全面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围绕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科技事业跨越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市县科技三项费用占到财政预算支出的1.5—2%,比十五期间的1%增加0.5—1个百分点。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投入,推动其成为技术投入主体。建立大同市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领域。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设施,整合科技资源,重点建设覆盖市县并延伸到绝大多数乡镇的农副产品供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适用技术等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搭建起社会化公共技术服务的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重点建设镁及镁合金、煤转化及深加工、装备制造业、新医药四个省级以上科技产业基地。实施优质高档煤基活性炭、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亚麻酸产业化、捣固冶金焦、高档镁合金压铸件等八大工业科技专项。通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市技术和产品中的比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五年新增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100多项。争取省资金支持,建立市开放式工业开发研究院,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1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研发中心15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0家。实施农作物、畜禽优良品种、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农副产品加工、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中药现代化、农村科技信息网络、生态环境保护等12项农业技术进步工程,培育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建立10个农产品深加工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实施10个农业高新技术重大科技项目,引进100个优质新品种,推广100项农业增产增收的新技术,科技培训农村劳动者100万人次。培养青年科技人才1000名。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持教育投入适度的增长比例。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集资办学。加速构建现代全民教育体系。在城乡基本建立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稳定在87%以上。重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期末对全市中小学危房基本改造完毕,对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9%和98%,适龄儿童和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2.4%以内。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大同一中高中部,新建3所初中,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规模,改造薄弱中学,有效解决“择校”现象,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重点办好6所示范职中,建设11个县(区)级职教中心和5个产学研结合基地。全市职业学校招生数达到2.4万人,同普通中学的招生比达到1:1。要建立专项扶困助学资金。要深入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组织城市中小学支援农村中小学,建立城乡教师对口支援、交流、培训制度,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广泛动员和鼓励相关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不断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支撑能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完成大同大学教学、实验用房20万平方米建设的二期工程,实现全面达标,教学环境争创一流,教育质量有新的提高,2010年在校生达到3.5万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要加大对各类学校乱收费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发展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完善成人教育网络,覆盖社区和乡镇,逐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立和完善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体系。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完成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展览馆、市科技馆、市档案馆。建设县(区)科技馆、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场所及5个贫困县档案馆等文化骨干项目,重点完善农村和社区文化设施。大力发展农村民办公助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农民书屋、农村个体放映队和民间剧团,逐步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发展文化事业,首位任务是着力培育一批“国字号”文艺人才。围绕独特的北魏文化,挖掘整理创作一批高水平的影视、戏剧等文艺精品。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力争恢复大同文史馆,深入全面开展云冈和北魏历史文化研究,使大同成为全国的北朝史和云冈研究的中心。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依托企业主体,借助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引导文化消费,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培育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集团化,使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步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文物事业,有计划地对重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缮。全面完成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争取云冈石窟申报国家石质文保基地、大同火山群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晋华宫矿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成功;争取新增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汉白玉石林申报省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和耍孩儿、云冈大锣鼓、灵丘罗罗腔、恒山道乐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四)积极推进广电通讯事业  充分发挥党和政府新闻宣传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的综合覆盖率。继续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扩大有线电视入户率。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实现制作与播出系统的全面数字化。完成市区8个县城及部分乡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完成  建制村通电话工程,因特网用户发展到20.5万户,比十五末增长59%。

    (五)稳步发展卫生事业 建立起适应全市人民健康需要的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都能够公平地获得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成南郊、新荣疾控中心。加大公共卫生工作力度,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全市70%的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完成防氟改水。煤矿区加强矽肺病的防治力度。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新建大同县、浑源县人民医院住院楼,全市基本完成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造建设任务,达到乡(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医疗服务救治和应急体系,要重视做好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革用人机制,畅通进人渠道,鼓励吸引优秀卫生技术人员、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村服务。要充分利用城市医疗卫生资源为乡村培养合格医生,改善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结构,有效防控重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推进乡村卫生组织管理一体化,不断拓宽农村卫生服务领域。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治病贵和因病返贫等问题。到2010年,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维持在90%以上;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比2000年下降20%,孕产妇死亡率比2000年下降25%。继续改善城市医疗条件,建成市三医院3.6万平米住院楼和市五医院4万平方米外科住院楼。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新建大同市妇幼保健院和扩建市妇产儿童医院,改造市精神病院。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加速行业企业、民营医院向社区卫生机构转型,盘活已有资源,尽快建立起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将社区卫生机构纳入职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推行社区医院首诊制度,廉价服务,吸引患者到社区医院就诊。改革大型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医院管理和人员收入分配,禁止个人报酬与业务收入挂钩,实行内部成本核算,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控制药品和检测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加强院前急救建设,发展中医药事业。期末,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5岁。全市城市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达到5.82张,农村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达到1张。强化卫生法制建设和医疗市场管理,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严格行业准入制度,规范执业行为。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强化医疗市场管理。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完成市、县(区)两级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到2010年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大对落实药品和医疗价格改革的监督管理力度,切实降低医疗费用。

  (六)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市人民素质为宗旨,以社会化、产业化为基本方向,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市游泳馆和乒羽网球综合训练馆,改造市体育场和体育馆,成为大同市体育活动中心。建成30条全民健身路径及沿京大高速公路创建40个全民健身点。创建3到5个城市体育先进社区,8到10个农村体育先进村镇,2到3个“雪炭工程”,全市农村在县城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在各乡镇和城市社区建立文体活动站。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期末全市体育人口达到38%,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000人。发展竞技体育,竞赛总成绩继续在全省全国中型城市保持领先势头和地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2至3名大同籍运动员参赛,力争为山西在个人单项奖牌零的突破做出贡献。

  (七)加强发展气象事业 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工程,完成市人工增雨飞机作业基地,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监测、指挥和保障系统;购置新型火箭增雨防雹地面作业系统30套,完成全市增雨、防雹地面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引进碘化银焰弹作业技术,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研究,年增雨量达到2亿立方米。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工程。提高预报及时性和精确度。建设100个降水温度二要素自动气象站,增加南郊、新荣2套多要素移动自动气象设备,安装3套闪电定位系统,建设10个生态环境和大气成分气象要素监测站。完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任务,建设县级雷达等郊应用终端。建成服务农村的气象精细预报业务系统,力争时间分辨率达到3小时,气象预报质量提高5-10%,气候预测水平提高5%。完成气象影视制作和“12121”气象服务电话系统升级改造,建立政府气象决策服务可视终端,建设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手机短信分发平台。使气象预报警报覆盖率达95%,气象灾害对GDP影响率降低20-25%。

  (八)积极发展人口和其他社会事业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抓紧抓好人口总量控制,高度重视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改善人口结构。继续强化计划生育管理,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大力开展优质服务和“三无”创建活动,逐步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的计生工作新机制,认真落实对农村计划生育人口奖励扶助政策,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切实加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人口信息化、出生缺陷干预项目,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计生服务网络。重点做好农村和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继续大力推行优生优育,优化人口性别比例,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50人/万人以下,提高人口素质。期末,全市总人口稳定在3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同时要重视城市和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加强城市管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