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11-08-12 08:00
标题: 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3)
文号:
时效:

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3)

发布时间:2011-08-12 08:00 来源:大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 |

第七章 实施品牌化的文化发展战略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文化积淀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农村为重点,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健全文化事业发展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性文化事业经费支出比重。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中华优秀文化和地方乡土文化教育活动。鼓励学校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涉猎优秀文化典籍活动。以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广大市民开展独具浓郁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载体功能。大力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整理、传承、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文化典籍整理、研究和珍贵文物的收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除了包涵在建筑、口传和民俗领域外,还保存在古代典籍之中。“十二五”期间,要建立云冈文化研究基金,开创中国云冈学研究,建立中国云冈学研究基地,开展国内外云冈学学术活动。鼓励市民对珍贵文物加以保护和收藏,定期开展民间收藏鉴赏活动。打造大同的名城古都文化、魏都佛教文化、边塞军旅文化、夏都休闲文化,把大同真正建成“塞上古都、大佛名城。”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提高新闻出版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基层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一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努力提升传统文化发展水平,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重视发掘、整理、提升耍孩儿、罗罗腔、阳高二人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云冈绢人、大同艺术瓷等传统民间工艺。充分发挥大同文化的市场效应,创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中外游客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形成品质带动品牌的良性互动。要抓住京大高速铁路建设将要带来的两小时通达北京的空间优势,吸引北京和全国的雕塑家、画家到大同建立艺术创作基地,打造中国雕塑之都。要精心营造古城的传统文化氛围,恢复传统的老字号、小吃街、手工作坊,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展示的活标本。建立大同民间技艺传习所,大力培养特殊技艺传承人。做优做强文化节庆活动品牌,高水平办好观音圣诞节、浴佛节、盂兰盆节、腊八节、祈年节等重大民俗节庆、佛事活动,加大文化大同的营销力度。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民间艺术协会合作,建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基地和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中国铜器博物馆,举办中国云冈文化艺术节、中国民间艺术狂欢节、中国民间灯会、中华武功、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博览会等重大文化活动,让中国民间艺术节长期扎根大同,不断孕育、发展、传承、壮大,形成异彩纷呈、蔚为壮观的文化场景和文化特色,成为大同旅游名都的文化品格、城市品位和时代品质。

二是把大同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旅游名都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典范城市。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以“文化魅力独特”的北方文化名城旅游名都为目标,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推动大同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以大同文化产品为纽带,精细打磨《云冈》、《想亲亲》、《塞外有家》、《冯太后》等精品剧目。加强对民间文化团体的扶持和引导。加强对外文化宣传和交流,增强大同在全国文化软实力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提高群众自信力、招商引资吸纳人才的感召力和振奋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三是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大同文化产品为纽带,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积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增强文化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不断丰富文化产品。重点建设投资30亿元的福建隆德集团大同论坛会址、投资20亿元的庞大汽车文化园林广场、御东会展中心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区域性会展中心。“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3%,年均增长20%。

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要在现有文化体制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改革成果,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一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的思路,进一步强化公益属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机制,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培育发展演艺娱乐市场和文化经营市场,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制定好文化市场发展规划,推动城乡文化市场统筹发展。壮大文化市场的演艺企业主体,使文化市场向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完善文化市场经营业态,引导和促进文化消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三是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文化市场准入、运行和退出制度。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和运行监督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丰富精神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加强原创,培养人才,发扬文化工作者德艺双馨精神,努力把最好的精神产品奉献给人民群众。文艺院校要努力培养文化产业行政管理人才、文化产品创作表演人才、掌握先进技能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把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向新阶段。

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全面落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成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市人民,不断增强全市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倡导遵纪守法、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已、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助残解难、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形成扶正驱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激励全市人民昂扬奋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八章 实施生态化的环境发展战略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一、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打造生态名邑。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工程。以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坚持增绿增收并重、造林造景并举、绿化美化并行、城乡山川齐绿,继续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推进五大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雁门关生态畜牧区建设、太行山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构筑城市生态框架,保护好城市水源地及乡村集中式水源地、城市生态廊道等生态系统敏感点。加强城市河、湖、水系治理,增加生态环境用水,维持自然生态功能。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居住区绿地、企业绿地和风景林地,围绕城市交通干线和城市水系形成绿色走廊。完善激励约束和生态补偿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绿化荒山荒破,建设生态县城、生态村庄、生态企业、生态单位。增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实施城市生物多样性策略,利用生态系统调节机制,增加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改善城市生态要素间的功能耦合网络关系,提高城市废弃物的降解能力。

二、加大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力度

走绿色城市化之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污染源头控制,注重环境协同治理,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实施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严把审批关,提高“两高一资”项目的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碳、环保型产业。积极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大力推进十里河、口泉河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有效控制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以及烟尘、粉尘六项主要污染物排放。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水电差别价格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强环境监测、监察、信息等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环保硬件水平。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三同时”制度。强化对排污企业和重点耗能、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监测监督,加强执法监督,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健全重大环境事件报告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统筹城乡污染防治,改善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质量。构建绿色生产和消费体系,引导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甚至零排放工艺。采用综合财税手段,大力推进绿色能源、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的推广和使用。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发挥自然调节修复机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形成人人关心节能减排、全社会推进节能减排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我市将投入180多亿元,打造与环境友好的基础设施,规划以下“十大生态环保基础工程”。详见表7

十大生态环保基础工程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目标

投资

(万元)

1

京冿风沙源治理工程

造林、水利、畜牧草场治理

9个县展开并实现预定目标

184500

2

以十里河为核心的生态治理工程

治河、绿化、环境整治

完成御河、十里河、口泉区综合治理

210551

3

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工程

1.引黄济同工程

2.城市配水管网扩建改造

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状况,供水普及率达99%,水质检测能力达到106

630629

4

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1.配套管网建成145公里

2.建成日中水回用4万吨设施

3.中水配套管网140公里

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

日污泥处理达150

132900

5

城市垃圾处理工程

1.建成特种垃圾焚烧场1

2.建筑垃圾处理厂1

3.餐厨垃圾处理厂1

4.粪便无害化处理厂1

5.生活垃圾中转站15

6.垃圾收集站160

7.购置专用车辆299台等

极大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能力

45167

6

完善城市供气系统工程

1.铺设天然气管线180公里

2.改造、新建部分调压站

3.新建加气站16

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城市推广天然气使用,主城区天然气普及率达100%

4549.6

7

完善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工程

1.热电联产供热源和太阳能,水(地)源热泵、燃气(油)锅炉

  热源形成城市集中供热体系

2.建立热力站306

3.供热管网446km×2

争取实现城市集中供热全覆盖

 

8

城市生态系统工程

1.城市公园绿化工程

2.道路、景区、林带绿化工程

3.单位庭院、居住小区、苗圃绿化工程

使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240天,地表水达到功能区要求,水体沿岸景观效果良好

541100

9

开发城市可再生能源工程

1.启动城市光伏发电应用工程,建设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

2.开发风力发电

3.开发地热能

家庭住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20-30%,全市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318万千瓦,全市利用地热采暖面积达1000m2

 

10

开发沼气利用工程

1.新增沼气用户10万户

2.每县建立1个沼气示范乡镇

3.每村建设5个以上沼气典型示范户

使沼气在农村迅速推广普及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建设循环经济型产业、企业、生态工业园区为重点,充分利用煤炭、电力、煤化工、建材等产业优势,结合大同的资源禀赋,全面推进各类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

一是围绕产业特色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作为一个资源型经济特征十分突出的城市,大同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产业接近、易于耦合、产业间关联程度高等方面的优势。“十二五”期间,围绕产业特色,重点抓好以下三个领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循环农业领域。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理念,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引导农民进行秸秆青储、建造沼气池、利用太阳能,推广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构造“养殖—沼气—菜(粮、果)”、“秸秆—沼气—有机肥”等生态循环链,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建设一批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村镇。

循环工业领域。充分利用煤炭、电力、煤化工、建材、冶金等产业优势,加强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合理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资源利用效率,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煤炭产业。鼓励煤炭企业综合经营,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产生的煤矸石、煤泥、尾矿水、粉尘废气等污染物加以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煤矸石、煤泥用于发电、制砖、筑路和回填塌陷;尾矿水通过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闭路循环,减少水资源消耗,杜绝污水排放;煤粉尘通过定期洒水降尘;煤气采用收集分离的方式进行气化处理回用。电力产业。采用超临界机组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煤耗;采用洁净煤技术,通过脱硫技术改进煤质,从源头上控制S02等污染物的排放量;100MW以上的发电厂要求全部建成粉煤灰综合利用设施,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热电联产应与煤矸石发电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煤化工产业。围绕“醇、炔、气”三条发展主线,通过产业链延伸,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推动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形成煤炭—甲醇—化工产品产业链,发展用煤生产甲醇、二甲醚及焦油深加工产品项目,建设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二是形成石灰石—电石—乙炔化工产业链,依托我市优质的石灰石资源和电石企业优势,发展氯丁橡胶、TDI、MDI、ADI和多孔硝铵等产品项目,建设全国最大的氯丁橡胶生产基地;三是形成煤—气—化工产品产业链,发展煤制天然气、聚甲醛、焦油加氢、焦油提酚提萘等产品项目,建设煤制天然气及综合利用煤化工基地。建材产业。建材行业是纳废大户,许多行业的废弃物均可成为建材产品的原料。要加大对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一批规模在1亿块以上的空心砖、粉煤灰砖、免烧砌块项目。冶金产业。支持高炉煤气、余热、余压发电、污水回收利用和冶金渣综合利用项目配套建设,推广炼铁、转炉炼钢煤气作燃料和喷吹煤技术,形成冶金循环产业链。

循环服务业领域。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依托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和北岳恒山两个大景区,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终极目的地城市,加大旅游线路、景区、市场、商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构筑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把旅游业培植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经济发展的亮点;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生态服务业转型,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生态效益明显的连锁企业、生态物流企业,促进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现代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成为生态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

二是依托工业园区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念,通过空间的集中开发、资源的集约利用、产品的升级换代,产业的集群发展、服务的集聚配套,增强综合竞争实力,构建经济生态工业园区。重点建设同煤塔山工业园区、阳高龙泉工业园区、开发区医药园区、装备制造工业园区等十个循环经济园区。园区的建设要围绕“循环”,抓好三个“集成”和一个“共享”的构建。三个“集成”即:物质集成。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园区之间,将废物作为潜在的原料或副产品进行相互利用或推销给园外的其它单位使用;园区之外,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形成辐射区域,使园区在整个经济循环发挥衔接作用,拓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能源集成。在园区内既要考虑各成员各自的能源使用实现效率最大化,又要同时实现总能源优化利用,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能源,成员间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技术集成。引进和改进园区企业的生产工艺、高新技术、抗市场风险技术、园区内废弃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满足生态农业和工业的要求,建立最小化消耗资源、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高新技术系统。一个“共享”即: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换平台,园区的各产业和企业的信息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可能详细地提供原料和废物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

三是引进高新技术提升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的地区间交流与合作,广泛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的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开发适合大同市产业特点的重大技术项目,拓宽大同能源资源利用的渠道。大力培育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大力推进利用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组织推广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适用技术。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工业废弃物“零排放”、生活废弃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和项目。

通过循环经济规划实施,工业内部结构将会明显优化,初步测算,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增加值375亿元,增减相抵后,预计可实现工业增加值787亿元。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医药、材料工业占比分别为36.41%、9.99%、7.24%、18.83%、10.04%、7.86%、8.36%,其他工业占比为1.27%。在工业内部煤与非煤的比例由2010年的68.5:31.5调整为2015年的36.41:63.59,初步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循环经济普及化的产业格局。

四、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到“十二五”末,主城区使用土地规模将达到152平方公里左右,与2010年比年均增加5.3平方公里。土地是财富之母。为了我市的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理,完善节约土地标准,要促进土地资源集约使用。在用地结构上结合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土地用途,提升土地价值。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强度,在不影响城市风貌保护、景观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提高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有计划地进行用地功能置换,盘活现有土地资源。积极推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充分尊重农村集体和农民的财产权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城市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加快矿区土地复垦,增加复垦整理力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切实保护耕地。建设用地做到占一补一,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进一步完善煤炭等矿产资源管理制度,鼓励实行精细化开采、综合利用、深度加工、最大化增值。我市煤炭等矿产资源,由于长时间、大规模、超强度开采,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侏罗纪煤田按现有开采能力仅可服务十几年左右。为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精细化开采,实施综合利用。以循环经济、园区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理念指导精细化开采和共生矿、伴生矿的利用,深度加工,提升附加值;废弃物再利用,吃干榨尽。进一步完善煤炭等矿产资源使用管理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形成以煤炭资源精细化开发为龙头,带动金、银、铜多种金属,高岭土、花岗岩、硼润土等非金属矿的精细开发,实现资源的精细开发和综合高效利用。

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市是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切实降低用水单耗,实施依法节水。开发利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矿井水、中水等资源,加大中水回用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节水型工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和新增用水单位要进行节水评估,严格执行节水“三同时”,即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加大科技节水投入,积极进行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引进,提高城市节水效率。认真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严控高耗水企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通过推广滴灌、渗灌、喷灌新技术取代大水漫灌的传统技术节水。大力提倡和鼓励居民节约用水,从严控制洗车业、洗浴业的发展。择时对居民生活用水进行累进式水价试点。加强节水执法和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使节约用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第九章 实施民本化的社会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42.3万人,巩固率达到93.3%;高中阶段在校生14.1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7.05%;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7万人。

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推进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改革和完善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和学校评价制度。

二是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严格控制初中学生辍学。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消除农村学校代教现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关心和重视特殊教育工作。解决好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坚持分类发展和多样发展,努力消除薄弱高中。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以推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重点,到2015年全市实现“普三”,解决好学龄前儿童“入园难”问题。

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我市煤炭、电力、医药、煤化工、装备制造、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批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和示范专业。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以左云、天镇、浑源三个职教集团带动辐射全市。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加速技能性实用人才培养。“十二五”期间为全市输送10万名以上中职毕业生,2015年在校招生规模达到2.5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比和在校比均达到1:1。

四是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以“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协助有关部门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另外要稳步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努力做好职业岗位培训工作。

五是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主要任务,提升发展大同大学。促进高校达到五项办学基本指标合格要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构建优秀学科、学术团队,积极争取硕士授予单位。吸引、选拔和培育一批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高科技开发优秀人才。

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到2015年全市小学教师实现专科化,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本科学历教师分别达到60%、45%、30%以上,初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到75%以上,高中教师实现本科化,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教师达到8%。

七是推进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大力推进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改革。积极发展远程教育,依法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大同充满浓厚的学习氛围。

八是努力解决好教育突出问题。完善对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切实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拥有量,优先满足广大群众基本医疗卫生的需求。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卫生体系建设。建立起投资多元化、服务形式和服务队伍多样化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卫生服务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增强卫生事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到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9个涉农县全部实行门诊统筹;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0所县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或乙等医院标准;99个乡镇卫生院达标率100%,9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到改建和扩建;城乡居民健康建档率达100%;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实现上述目标,一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开展门诊统筹补偿模式的县区要达到100%,实行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二是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其药物实行全覆盖质量抽检,抽检率达100%。药品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市级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四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职业病、地方病、精神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增补叶酸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健康服务业。对公立医院有计划地优化重组,包括迁建、整合、转型、改制。六是加强卫生应急工作。逐步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预警、反应机制,使其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到2015年,预防保健人员达到1.5人/千人;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合格接种率达90%以上。高危孕产妇筛查率达50%。七是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建立我市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和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对食品安全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八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大力推进乡镇卫生监督站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卫生监督网的全覆盖。加强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加强生活饮水监测监管。加大对企业职业健康监护、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和监督检查力度,使我市卫生事业有新的发展和提高。

三、积极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就业,以大项目实施扩大就业,以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小型微型企业,改善就业结构,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就业帮扶和促进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构建稳定就业和失业调控机制。推行培训、就业、社保、维权“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搞好劳务输出工作,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大公益岗位开发力度,扶助弱势群体就业。大力促进家庭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工作。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就业信息联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努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以及退役军人等就业群体为重点,全面做好各类人员就业工作。加强择业观念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全市城镇实现新增就业35万人,年均新增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转移农业劳动力13.5万人。建立企业劳动关系内部协调机制,规范和改善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健全工资支付机制,及时发布工资指导线,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强化劳动执法,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四、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实现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市级统筹。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性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实现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

养老保险。继续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将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缩小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费水平的差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衔接。

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及时结算,继续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以保障大病风险为重点,兼顾多层次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范围。

失业保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申领办法,结合失业人员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完善申领条件,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研究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问题,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工伤保险。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组织实施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工伤认定制度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积极探索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起预防工伤事故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我市市情的工伤康复制度。

生育保险。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体系和费用结算办法。

农村社会保险。继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工作,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

“十二五”末,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万人、9.5万人、145万人、45万人、60万人和28万人以上,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口达50%以上。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不断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逐步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和完善工伤保险储备制度。另外,要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资金,规范征收流程,做到应收尽收。积极稳妥地强化社会保障基金运营和监督管理机制,严防基金流失。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市“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大社会福利服务网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建设项目工程

序号

项目名称

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用地(亩)

投资

(亿元)

1

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5

100

2.5

2

市中心人力资源市场

0.5

20

1.2

3

市高级技术学校

8.6

150

2.3

4

市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

9.3

180

5

5

市劳动信息服务中心(金保工程)

0.5

15

1

6

市社会养老福利院(一、二期工程)

3.9

35

0.9

7

市工伤预防与职业康复中心

0.6

60

1.5

五、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对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基本住房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现群众安居乐业意义重大。要加强政策调节,从投资、金融、土地、财税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尽快增加基本住房有效供给,科学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结构和供应体系,逐步形成梯度消费的住房模式。使中低收入群众有房可租,有房可买。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全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经济适用住房的分配、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等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管理、推出等各项制度,保障分配公开透明,结果公正公平,使中低收入群众真正受益,逐步实现困难群众实现住有所居。

加大市区危陋房屋改造和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力度,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加强市场监督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六、扎实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出生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优生优育促进工程,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摆到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纳入改善民生的总体部署。注重利益导向,注重宣传倡导,注重服务关怀,应使人口计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到“十二五”末,使我市人口总量控制在340万以内;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6.5‰;政策生育达到90%以上;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保持在85%以上。全面加强各级计生服务所建设。建设1个市级生殖健康服务中心,5个县级人口计生服务中心,17个乡级中心计生服务所,新建288个扩建305个行政村计生服务室,使全市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达标的计生服务室,更好地实现妇幼健康。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和改进老龄服务工作和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着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大力发展支持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七、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牢固确立抓好安全生产就是政绩的观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强化安全技术和装备设施保障,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深入开展煤炭及非煤矿山及各行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各项规定;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创新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安全意识,严格责任追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形势向稳定好转转变。十二五”期间,我市要逐步在煤矿作业面安装流动性避险舱。继续建设和完善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及人防工程建设项目。各级政府和单位都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建设项目安全措施“三同时”制度,严格市场准入。全面落实“国家监察、地方监督、企业负责”的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体制,有效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加强对职业危害的监管,保障劳动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强化交通安全执法,治理公路车辆超载,健全道路交通快速抢救联动机制。做好防火、防震、防汛等工作,建立平安大同。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搞好社区管理,打好社会管理的基础。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广阔平台。要充分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本着社区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逐步提高他们的待遇。通过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生活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治安服务体系。强化治保组织,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大调节工作体系,坚持接访、下访制度,加快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和完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完善社区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增加投入,加强对社区办公场所的硬件和管理软件的建设,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社区。

通过夯实社区建设基础,为强化社会治安创造有利条件。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政法机关和专业队伍的作用。健全制度,改善装备,科技强警,完善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强大威慑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社会教育,丰富课外辅导活动,提高他们抵御黄赌毒的能力。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排查治安死角,坚决把刑事犯罪隐患消灭于未然状态。大力开展平安大同平安县(区)创建活动。吸收广大退休人员参与创建平安社区活动,推动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加强人民调解制度建设。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实行好市长和部门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及时合理处理重大社会纠纷,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市县乡分级指挥系统。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政法、维稳、综治、信访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预测、预警,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完成并加强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展中心大同分中心的建设、国家人影工程大同分基地的建设。健全市、县乡(镇)分级响应指挥系统,实现对全市范围内应急资源统一调配。要制定地震、人防、消防、人畜重大疫情、急救、防汛、交通、环保、安全生产等重点预案。

防震减灾是一项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稳定的公益事业,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各级组织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主管部门要联系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的有关安排部署,遵守有关法律规章和制度,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把所辖范围的防震减灾任务落到实处。要在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供水、交通、民航、卫生、农牧、商贸等行业和火车站、剧院、大商场等人员聚集灾难易发场所制定重点企业预案。要指导各县区和各乡镇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市、县、乡三级预案防控网络,确保本市安全。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网络,信息覆盖率达95%;实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县,应急预案到乡,预警信息入户;气象灾害监测覆盖到乡镇,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自动观测站;城镇预报可用时长延长到7天,公众满意度达到80%,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达15至30分钟;雷电防护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加强我市“三农”气象保障体系建设、我市转型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步减轻。

九、大力搞好民政事业

民政事业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核心,促民生,促发展,促稳定,促和谐,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提高灾害应急资金保障能力,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机制,保证救灾人员和物资及时到位。实施以减灾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为重点的宣传教育计划,防患于未然。提高全市人民的防灾减灾抗灾意识和能力。

二是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城乡低保“分级管理、分类施保”原则,加大城乡低保监督检查力度,完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机制,提高城乡低保规范管理水平。结合物价波动调整低保标准。建立农村低保家庭收入审查评估机制。扩大五保集中供养范围,形成政府供应为主,居家分散供养、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相结合的农村五保供养格局,实现五保集中供养55%的目标。

三是做好福利彩票发行工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筹集更多资金。推行“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策,大力发展老年福利服务,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残疾人安置就业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完善集中供养、家庭领养、社会助养、代养、寄养的孤儿收养政策,保障孤儿的合法权益。

四是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创新社会慈善组织形式,大力推广“慈善超市”,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活动,完善慈善资金筹集方法和途径,建立与传统文化、现代专业技术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慈善捐助事业发展体系。

五是加强民政服务公共设施建设。规划投资2.2亿元,搬迁新建殡仪馆、荣军医院、光荣院御东分院,新建流浪儿童保护中心、最低生活保障中心、福利彩票发行中心等;在11个县区普遍建立社会福利中心,搞好烈士纪念建筑设施的保护修缮工作;争取国家、省级敬老院投资项目,大力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新建多级农村敬老院。

六是完善拥军优抚安置制度。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加大退役士兵在自主创业、就业的扶持力度,健全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拥军优属模范单位活动。

七是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发展重点,改革和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慈善性民间组织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加快培育扶贫开发、环境保护、法律援助和各种社会志愿者组织。开展社会组织评估试点工作,把评估等级与承接政府职能、参与政府购买服务、获取税收优惠等相衔接,促进社会组织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十、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加强对全市体育工作的领导,积极发展体育事业。一是明确体育事业的发展思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坚持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同时并举,努力为国家培育输送更多高水平竞技人才;进一步增强群众体育意识,让人民享有体育健身的快乐。二是努力建设体育设施,确保广大群众拥有体育健身的场所。“十二五”期间,在御东新区建设大同市体育活动中心,其中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可以成为承办国家单项和省级综合赛事以及大型文艺商展活动的场地。三是竞技体育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势头,总体实力稳中有升,着力扩大优势项目,努力培养优秀人才。2011年全国第七届城运会的奖牌总数力争超上届,2012年伦敦奥运会力争取得金牌,2013年十二届全运会成绩力争超上届,2014年全省运动会金牌总数力保全省第二,2015年第八届城运会成绩力争超上届。四是落实好《全民健身条例》,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40万,人均体育场地达到1.5平方米。90%的城市街道和90%以上的建制镇和70%的乡建有体育指导站,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5万人。形成组织网络健全,场馆设施保障有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十一、着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

要全面加快数字化进程,推动广播电视系统升级换代和结构优化,确保安全播放和政令畅通。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兴的科技为支持,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努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我市文化软实力。一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我市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继续办好三套电视、三套广播节目。广播、电视各打造一个名牌频道(频率)和三个名牌栏目。力争到2015年,我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全市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60%。二是全市广播电视系统全面向数字化过渡,完成县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力争2015年建立5座数字电视和5座数字广播发射台,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40万户。三是进一步巩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成果,实现全市所有乡镇通有线电视,70%以上的村通有线电视的目标。四是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大力进行资源整合、挖掘潜力、实现产业化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力争使全市广播电视年总收入达到3亿多元,总资产达到近6亿元。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节目制作人和节目主持人。

第十章 实施专业化的人才发展战略 大力建设人才高地

一、建设晋北人才高地

要加强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人力资源投资比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环境和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人才优先,服务发展;以人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实用为主”的指导思想,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强市战略。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发展优先规划,人才优秀优先使用,让我市人才辈出,人才当家,人才集聚。坚持以用为本,强化人才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特别是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要拓宽人才选拔的视野和渠道。加强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大同大学和科研院所在聚集高层次人才中的重要平台作用,长年培养人才,公开选拔人才。强化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和建设,要完善人才资源配套制度建设,发挥企业等用人主体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到基层建功立业,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以事业留人才,以待遇留人才,以情感留人才,解决人才的一切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使我市人才有较大增加,人才素质全面提升,人才分布更加合理,成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44万。以培养现有人才和引进急需人才为重点,“十二五”期间引进35名全国有影响的专家,70名省内领先专家,培养500名市级学术带头人。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数达到36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22%,人力资本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11%,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大力培养高级技师,充实到关键岗位。有计划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达到20万人。建设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使职业经理人达到6万人。对于那些难以到大同安家落户的高端人才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针,以攻关项目为平台,网罗人才,使其智能为我所用。全市重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实施“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制度。市政府可适时组织咨询专家委员会,对重大决策实施专家咨询和听证会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全面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围绕产业转型,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政府科技研发经费占到财政预算支出2%,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投入,推动其成为技术投入的主体。在强化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同时,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到“十二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煤炭、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医药等优势产业的技术和装备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社会自主创新意识得到增强,科技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农村科技进一步发展,市、县、乡、村四级科技服务体系得到改善。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实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型紧密结合起来,在非煤产业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整合科技资源,构建科技研发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发展重点: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煤及煤转化、装备制造、新医药和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在农业方面重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在社会方面重点发展人口与健康、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领域的科技。

实施十大科技专项。一是重型商用车机械自动变速器,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实现生产规模5-6万台,销售收入12-15亿元;二是新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生产和谐ZB500台,和谐ZC150台,总销售收入130亿元;三是396系列燃气发动机,年均生产100台,年均销售2.8亿元。四是煤层气发电机用H170涡轮增压器,年均生产900台,年新增销售收入1800万元。五是特厚煤层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此科技攻关后将满足工作面年产1000万吨的要求,可实现新增经济效益20-30亿元。六是抗肿瘤国家一类新药“IMB-105”,将进行临床学试验研究,取得国家新药证书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七是小杂粮产业化工程。加快小杂粮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加大对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的开发。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形成农户、企业、基地、市场之间的良性循环。八是食用菌产业化工程。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大菌种培育、驯化、开发力度,引进国外新种质资源。做好本地当家品种提纯复壮,提高良种覆盖率,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经营。九是马铃薯产业化工程。要建立健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示范和推广高产高效马铃薯培训技术。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提高种植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十是设施农业工程。大力开发适合我市种植特点的农业设施装备,解决日光温室冬季果类菜种植技术以及杏树开花时节抗春寒等难题。研究果蔬、花卉、林木、畜禽、水产等高效设施化栽陪、种植、养殖、无土栽培、工厂生产及自动化控制设施及技术,围绕名优稀特农产品工厂化生产与加工增值,研究开发各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扩大科技投入渠道,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实施科技开放战略,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使科技真正起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转型的内在动力。

三、全面实施品牌战略

把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作为重要环节,以科技创新推动自主品牌建设,以自主品牌拉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充分发挥品牌在集聚要素、整合资源、提升发展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我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商标品牌的培育和建设,着力形成优势商标品牌,提升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引导、支撑企业使用自主商标品牌,在商标无形资产开发利用上取得新成效。为此,我市要在以下产品上做大做强,成为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的名特优拳头产品。即动力煤1亿吨、火电1000亿千瓦时、甲醇60万吨、煤制天然气40亿m3、轻质燃料油60万吨、活性炭60万吨、合成橡胶8万吨、多晶硅2.7万吨、太阳能电池组件2GW、“三A”产品34万吨(TDI12万吨、MDI20万吨、ADI12万吨)、管线材300万吨、小轿车15万台、电力机车600台、重型汽车变速箱100万台、原料药8000吨、水泥1200万吨、啤酒30万吨、乳品30万吨、杏仁露10万吨、果酱10万吨、优质小杂粮30万吨。

第十一章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一、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增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完善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和政府集体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强化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搞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

紧紧抓住“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两个关健,全面实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步伐,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构建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机制,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增强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有效的支持平台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进一步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生态环境治理、煤炭企业改革和转型转产,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搭建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进一步完善采矿权市场和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推进其他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改革,建立与资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治理挂钩的浮动费率机制。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按照省的部署推进煤炭行业资源税从价征收试点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征环境保护税。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发整合废弃工矿土地,集中用于转产型项目建设。保障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搬迁改造项目用地。创新金融体制,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金融支撑。继续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做好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体制机制,开展资源型经济转型国际合作,增强对外开放能力。

三、推进财政金融改革发展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税体制机制,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肃收支管理。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提高市县政府管理、协调和服务金融业的能力。鼓励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的服务力度。积极支持市外金融机构来同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健全中小企业商业性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培育后备上市资源,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上市,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严厉打击逃废金融机构债务、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股市、债市容量,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开展股权托管服务,搭建中小企业新的融资平台。加快形成结构健全、功能完善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促进创新驱动机制的形成。坚持城乡一体化,合理重构城市与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均衡配置金融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四、全面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

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把引进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作为我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利用外资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外资投向新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同时彻底改变“一煤独大,自我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此,要做好由外向内“请进来”战略和由内向外“走出去”战略。

大力招商引资。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搭建手续全程代理等服务平台,创造一流的发展软环境。各级各部门领导带头,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面向国内外,瞄准大企业集团广泛招商。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把我市建设成为山西面向京津开放的桥头堡。为此要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做好招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突出项目引资。重点在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旅游休闲、特色农业、畜牧养殖、城市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公共事业建设项目上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引进国外资金,就一些外向型企业开展合资和合作,拓宽出口渠道,扩大国际市场,打造一批出口龙头企业。三是着力办好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要搞好扩区提质,建设第一、第二医药园区,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做大做强医药化工产业,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扶持条件成熟的企业上市,加快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四是积极面向国外资本市场融资。努力吸引外国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外国财团和和银团资金,支持市内骨干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到海外上市或发债直接融资。五是积极应用BOT和TOT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引进域外资金800亿元左右,引进重大项目10个左右。为了巩固招商引资的成果,吸引外来客商在同置业,要大力优化我市的投资环境。给予外商优质便捷的服务,使大同成为万商云集的城市。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合作。进一步扩大与兄弟市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多层次的互动机制,实现互利双赢。积极拓展外需,努力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着力培育“五大出口”基地:以左云苦荞、浑源黄芪以及优质杂粮和饲料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基地,以煤炭、活性炭和其它非金属矿产品为主的矿产品基地,以出口原料药为主的医药化工出口基地,以大齿变速箱、北车电力机车及零部件产品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以依托大齿集团、北车集团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充分利用我市机械加工能力的优势,承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等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5年外贸出口额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提高到5%,年均约增10%。

加强与周边的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的区域合作。强化与我市能源输出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重点加固“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合作。重视发展同乌兰察布、张家口、朔州的合作与沟通。大力开拓西北、华北、东北市场,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全面拓展“呼包银黄河经济带”的经济贸易合作,使我市成为全省北部区域开放中心城市。加大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周边城市在基础设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和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充分整合各方的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利益共享,效益共赢。

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完善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此,要落实以下八大举措:

一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摒弃“恐私怕私”的思想羁绊。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在我市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民营经济重要地位的认识,摒弃“恐私怕私”、“轻商抑商”的思想障碍,坚决扭转“名义上开放、实际上限制”的“玻璃门”、“弹簧门”倾向。把发展民营经济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县一级,更要把民营经济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

二是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要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部开放。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市场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到“十二五”期末,民营经济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民营经济上缴税收比2010年“翻一番”。

三是选择重点民营企业进行帮扶,大力培育民营龙头企业。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规模小、布局散、层次低的问题。各级政府应选择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民营企业进行帮扶和培育,使其形成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并购、战略联盟、相互持股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争取我市一到两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500强”。

四是建立民营经济产业园区,促进民营经济转型跨越。要引导民营企业向各类园区、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集聚。条件具备的县区建立民营经济产业园区,形成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循环效应。破除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摒弃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走绿色循环高端发展之路。引导民营企业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现代产权制度,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培育“百年老店”。

五是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培育优秀民企筹备上市。政府支持中小企业是国际通行法则。我市有关部门应帮助民企协调贷款、担保贷款,帮助民企解决融资难问题。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为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的企业予以一定期限的贴息。允许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鼓励民企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培育优秀民企筹备上市。

六是大力培养民营企业家队伍,重振晋商雄风。各县区要制定专项规划,着力培育民营企业家队伍,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要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完善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确保民企人才在政治待遇和权益保护等方面与其他各类人才享有同等待遇。鼓励人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自由流动。要重新唤起晋商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坚持“爱国、创新、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宗旨,建设晋商商会组织,重振晋商雄风。

七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依法公平使用生产要素。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民营企业转产转型服务平台,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服务,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八是鼓励民企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要大力表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热心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踊跃投身光彩事业。民企要增强民主管理意识、劳动法律意识、规范用工行为,改善劳动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尊重职工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第十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市县规划项目库,努力引进重大项目

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仍是主要的拉动力量。市县建立了“十二五”规划项目库,共入库项目915项,总投资8103.67亿元。按项目投资规模分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11项,总投资3510.77亿元;投资50-100亿元的项目14项,总投资986.2亿元;投资10-50亿元的项目111项,总投资2544.63亿元;投资1-10亿元的项目299项,总投资930.67亿元;投资亿元以下的项目480项,总投资131.4亿无。按领域分类,农林水项目72项,总投资226.92亿元;工业项目288项,总投资5464.27亿元;商贸物流项目45项,总投资249.64亿元;旅游文化及社会事业项目280项,总投资548.66亿元;交通项目26项,总投资644.49亿元;城建环保项目155项,总投资904.99亿元;文教卫生项目49项,总投资64.7亿元。按三次产业分类,一产项目72项,总投资226.92亿元;二产项目288项,总投资5464.27亿元;三产项目555项,总投资2412.48亿元。按以往规划实践预测,规划项目半数以上若能够付诸实施,匡算投资规模能够达到4000亿元,基本能满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左右的需求,支撑GDP翻番目标的实现。

二、全力做好项目策划,强化项目建设和管理。

要更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决抓住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支持中部崛起和全省成为资源型国家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好时机,特别是抓住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好时机,高度重视大型央企与地方经济的联手合作。每个县区每年引进至少1-2个规模大的建设项目。加强对社会投资项目策划和管理。加强引进煤炭转化的煤化工项目;坚决摒弃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和产能过剩的产业。通过增加投资的增量改善资产的存量。市级主管部门应当注重各县区引进项目的均衡性和差异性;摒弃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产业布局的畸轻畸重倾向;通过项目落地激活地方的资源禀赋。项目建设是支撑规划实施的重要载体。要突出企业、经济主管部门、县、区抓项目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抓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加强与市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大力引进有联带效应有延伸生产链空间的关键性项目,使之成为战略性的骨干项目。市、县都要建立项目引进开发中心,做好项目谋划、筛选、开发和储备。以业主为主体,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方案管理的工作机制。重大项目纳入市级督办体系,实施“倒记时”考核。建立项目建设奖惩制度,不断完善重大项目的推进激励机制,对项目有重大贡献的予以重奖。“十二五”期间,形成“策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新局面。

三、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会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我市科学发展上来。

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继续推行政务、村务、企务公开。坚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搞好地方立法工作。坚持立法为民、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坚持依法治市,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与一切违法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完善有关法律规定,保障城乡居民在城市发展重大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居民之间建立民主协商和对话机制。重大社会公共事务尽可能在网上公布,建立询问应答制度。通过社会民主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凝聚广大群众发展大同建设大同的聪明才智,使民主管理制度在反映民意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协调各方利益中发挥重大作用。

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落实规划率先垂范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使之成为坚强有力、干事创业的战斗集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在全市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全市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各级党组织要深入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党员干部落实“十二五”规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全市形成推进“十二五”规划落实的强大力量。

第十三章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实现规划目标,完成规划任务,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履行职责,提高行政能力,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政能力。要深入贯彻《公务员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加强政府公务员队伍建设。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规范、简化办事程序,建立以优质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加快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实现政府由侧重经济调节向侧重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转变。建立和完善市级调控体系,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公务员不要干预企业自身经济活动。要密切关注关系民生的市场价格走势,及时采取措施稳定物价。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评价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诚信大同。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等为重点,达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商务信用体系和运行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推动社会信用服务市场化,着力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强化流通领域执法力度,使政府加快从“以行政手段抓增长”向“以制度建设促发展”转变;从“以管理干预为主”向“以促进和服务为主”转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为全社会创造良好的宏观商务环境。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打击商业贿赂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规范政府建设资金管理

规范政府公共财政和政府建设资金管理,对于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切实推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施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即统一监管、分类实施;统一配置、分步到位;统一处置、规范操作;资产权向出资人集中;资产收益向财政专户集中;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非经营性资产委托使用单位管理。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十二五”规划涉及项目众多,建设资金应当多方筹措。推动公共资源资本化,从全市采矿权有偿使用改革收入的矿业权价款,从公用设施经营权、高速公路投资经营权、电力及能源投资经营权等特许经营权有偿使用的价款,都可以作为政府的可用财力。土地出让价款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收支两条钱,接受人大的监督。同时为集约使用城镇土地,适当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缴纳标准。严格征收土地增值税,为政府创造稳定税收。加强政府建设资金管理。政府投资主要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投资管理部门综合安排;财政部分按进度投放;审计部门跟进监督;政府资金使用后及时评估;对投资责任实行跟踪追究制度;以提高投资的效率和安全,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建立重点项目稽查机构,对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进行稽查。政府投资要体现导向性,引导全社会投资符合“十二五”规划所制定的方向和重点。

三、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落实“十二五”规划,必须健全规划的实施机制。

(一)完善两级两类规划体系。建立市级规划和11个县(区)规划体系,并要衔接配套。各条战线和主管部门都要编制各自的专项规划,使之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形成总体规划与各个专项规划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另外,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应体现“三规合一”的精神,避免彼此冲突,更加相互契合。各县(区)政府的规划与专项规划要遵循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思路、目标,加以细化和分解,列出分年度实施的建设项目、工作任务和具体指标,为贯彻落实总体规划提供支撑。

(二)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和严肃性。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纳入各县(区)、各部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都要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并在编制经济社会年度计划时搞好衔接。在干部年度考核中,应把各单位各部门贯彻执行年度计划的状况与各级干部劳绩考核挂钩。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坚持“先定规划后定项目”,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随机“拍脑袋”决策。

(三)完善规划监控和调整机制。市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各有关部门要跟踪分析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市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反馈意见。各部门都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本规划实施的情况,每一年度召开的人大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应当得到相应的说明。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代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中期评估需要对本规划修订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美好蓝图催人奋进,转型崛起时不我待。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