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大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大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大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晋政办发〔2021〕93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三五”时期,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山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要求,围绕《大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重点任务和基础工程,通过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市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深入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聚焦薄弱环节和重点群体,精准均衡施策;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拓展科学素质工作空间;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均等普惠;完善协同推进长效工作机制,持续改善保障条件;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共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快速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城乡、重点人群、区域提升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科普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吸收利用,高端科普资源不足、基层科普资源薄弱,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足;科学思想传播、科普形式创新、科普方法研究的短板尚待补齐;科学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深化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建设国家区域重点城市的目标要求不相匹配;科学素质建设体制机制及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约束尚未形成。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提升战略地位的重要时期,科学素质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我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实现“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的总体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及关于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促进科学素质持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面向基层、面向重点人群,强化大同科普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开放性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开创科学素质建设新局面,为建设晋北科创科普平台互促互长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基本原则
突出科学精神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推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传播,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生态,营造尊重首创、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坚持协同推进。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积极性,激发社会科普机构的活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新格局。
深化供给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学思想方法传播、科普形式创新和科普方法研究,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发挥科技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作用,借助多层面科普资源提供高质量科普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扩大开放合作。开展科学素质国际国内交流活动,构筑科普对话开放平台,引进国际国内高精英人才,深化多维度创新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和经验互鉴。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大同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城乡、区域和重点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差异不断缩小;区域科技科普资源优势有效释放,区域科普主平台作用充分发挥;科普供给侧改革成效明显,科学素质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普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集聚高端科技人才,建立“科研+科普”协调发展机制,科普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学精神广泛弘扬,创新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构建科学素质建设新高地。
三、提升行动
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提升科学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
(一)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个性化发展。
加强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宣传教育。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技专家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融入科学教育当中,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大同大学牵头,团市委、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配合)
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水平。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加强我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建设。提升校园科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组织开展高质量的科技体验、深度学习、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引导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大科学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科协牵头,市科技局、团市委、市妇联等配合)
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组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推介等活动。引导高校将科普活动与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第二课堂密切结合,支持大学生参与科普活动。(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大同大学牵头,市科协、市科技局、团市委、市社科联、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配合)
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开展“小小科学家”、“中学生科技英才计划”、“人工智能生活实践”等启智创新活动,持续开展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选拔、积极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建立多元化发现和培育机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竞争力。(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团市委等配合)
建立健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衔接机制。实施馆校共建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面向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校园科技节、科学营、科创赛等科学教育活动,积极推进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促进校内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科协牵头,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市应急局、市国资委、市体育局、市气象局等配合)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引导教师从科学素质建设高度深化理解科学教育内涵。加大对数理化、生物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强化科学教育创新研究,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创新科学教师培训模式。(责任部门:市教育局牵头,大同大学、市科协、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配合)
(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的能力,培育适应农业农村快速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普及科学常识、防灾避险等知识,广泛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新风。(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市妇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等配合)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青年带头人。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牵头,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妇联、市卫健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市应急局、市气象局等配合)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学(协)会、科普惠农中心服务站、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科普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设施导入农户,培育农户成为乡村振兴排头兵。(责任部门:市科协、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科技局、大同大学、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配合)
(三)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着力提升技能素质,打造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区域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大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开展“劳动最光荣”、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大力弘扬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责任部门:市总工会牵头,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科协、团市委、市妇联等配合)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在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学素质、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强化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培训,面向失业人员、转移就业劳动力、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持续实施劳动预备、就业技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提高此类人员就业技能等级和科学生活能力,更好服务大同战略性产业发展。(责任部门:市人社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应急局、市国资委、团市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市科协等配合)
实施新业态人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需求为导向开发培训项目,将技能提升培训纳入产业服务包。实施工程师职业再生计划。推动开展物流快递人员、网约工、互联网营销师等新业态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促进工作;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电商、快递等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国资委牵头,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团市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市科协等配合)
引导企业家投身科普事业。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企业家培训体系,引导企业家做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我市国有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加强中小型企业家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加强企业家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培训。(责任部门:市科协、市国资委牵头,市发改委、市总工会、团市委等配合)
(四)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健康素养和信息素养为重点,针对老年人的科技素质需求,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实施智慧助老行动。通过各类媒介、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超市等生活场景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助老服务。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组织开展精准多元的科普活动,从科技的日常应用、网络知识、防诈防骗、智能手机使用等角度设计科技培训内容,鼓励科普志愿者进社区、进乡村,帮助老年人提升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责任部门:市科协、市民政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气象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单位配合)
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组织开展老年人健康宣传周活动,面向老年人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广泛利用媒体资源,传播膳食营养、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责任部门:市科协、市民政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单位配合)
实施银龄科普计划。开发退休科技工作者、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老年人才资源,鼓励其积极参与咨询、专业讲解、专业考评等方面的工作,壮大老年科技科普志愿者队伍。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在学校、社区、农村的科学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资源互补。(责任部门:市科协、市人社局牵头,大同大学、市卫健委、市科技局、市文旅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体育局、市气象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配合)
(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同城市战略定位的认识和理解,强化科学执政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找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和推动创新实践能力。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创新发展意识,推动我市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旅局、市应急局、市国资委等配合)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公务员培训规定》,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先进科技发展趋势的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到科研单位和科学教育场所参观学习。丰富科技知识在线学习课程。(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市科协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应急局、市国资委等配合)
在领导干部考核和公务员录用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任职考察、考核中,融入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和任职考察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要求并有效落实。(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应急局、市国资委、市科协等配合)
四、重点工程
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巩固和发展我市科普主平台,扬强补弱,提高科普供给和科普服务能力。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重点工程。
(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研工作者科普能力。
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推动建立“科研+科普”协同发展机制,促进科研与科普深度结合。推动科研单位开展科普工作评估,鼓励在与公众关系密切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中列入科普指标,将科普绩效纳入项目验收体系,加强对科普工作效果、影响力的评估。(责任部门: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科协等单位配合)
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支持和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加强学术资源科普转化,加强与专业科普组织、传媒等合作,促进将最新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化。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的科普功能,推动市内重点实验室、创新基地等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牵头,大同大学、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气象局、市科协等配合)
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热情,引导科技工作者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成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表率。依托科普教育基地,展示我市科技界先进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发挥专业优势,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权威发声,引导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素养。(责任部门: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配合)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智慧化技术手段,开展数字科普资源开发,强化智慧科普建设,加强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的集成运用,建设即时、广泛、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
加强数字科普资源建设。强化科普音视频、图文及应用程序等数字科普资源的策划、建设、推广。支持科技、科普机构积极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科普资源,促进不同类型资源融合。用好新媒体网络平台新手段,加强网络科技类、科普类学术建设。推动以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等为主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科普平台创新升级。强化数字科普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数字科普水平。(责任部门: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文旅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等单位配合)
推动智慧科普建设。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科学传播、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强化对需求的智能化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无障碍应用理念,提升科普公共服务精准性、体验性。加强“科普中国”落地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加大对县区、乡镇科普信息服务的定制化推送力度。(责任部门:市科协、市委网信办牵头,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单位等配合)
提升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推进图书、报刊、音像、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鼓励公益广告增加科学传播内容,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打造亮点品牌,引导主流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引导媒体从业人员提升科学传播能力,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牵头,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市气象局等单位配合)
(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促进科普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构筑实现大同科学素质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市科技馆立项建设,增加基层科普设施总量,完善全市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促进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实现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规范化,推进符合条件的科普基地免费开放。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模式,建立轮转互换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和服务广覆盖。(责任部门:市科协、市财政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等配合)
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和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管理;支持各行业建立特色科普教育基地。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开展科普活动,拓展科普服务功能。开发利用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专业科技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拓展社会设施资源科普功能。推动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验基地建设。(责任部门:市科协、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市气象局等配合)
(四)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发挥品牌科普活动牵引力,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力度,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
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构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推广群众下单、社区派单、部门领单、志愿组织接单的订单认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推进科普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责任部门: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应急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配合)
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积极培育科普示范县(区)、科普示范社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的创建,拓展科普服务区域。探索建立基层科普展览展示资源共享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动周、双创活动周、食品安全宣传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增进公众科学素养。(责任部门:市科协、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文物局、市气象局等配合)
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壮大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科学传播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专兼职岗位。(责任部门: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体育局、市气象局等配合)
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应急科普联动机制,拓展应急科普宣传渠道,建立应急科普专家队伍,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有效开展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应急心理疏导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突发事件发生时,统筹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责任部门:市科协、市应急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气象局、市妇联等配合)
(五)科学素质交流合作工程
积极融入全国科普网络,深化科学素质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丰富交流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建设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对外科学素质交流机制、渠道。鼓励学会、协会、研究会与国际知名学术和科普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大同国际科学传播交流活动,讲好大同科技创新故事、科学素质建设发展新篇。打造原创性、高水平、外向型的科学普及、科学文化产品。(责任部门: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应急局、市文旅局、市气象局、团市委、市妇联等配合)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强化晋冀蒙科学教育联盟建设,建立乌大张科学素质建设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京津冀科普场馆的交流合作。(责任部门:市科协牵头,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应急局、市气象局等配合)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地区《纲要》的实施工作。要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市有关部门要按照《纲要》要求和本方案分工,将有关任务纳入本部门本系统相关的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牵头作用,做好日常沟通联络工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大事项,交流工作经验,会同有关方面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二)保障条件
落实法规政策。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相关政策措施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落实国家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政策,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政策保障。
保障经费投入。市、县(区)政府统筹考虑和落实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经费,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普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增加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专项经费,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各有关部门根据年度任务安排经费预算,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督查评估
要强化督促检查和动态监测评估,按年度对全市各地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科学客观反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情况,为《纲要》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科普示范县(区)、科普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落实。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在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