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沁源围困战纪念碑。
解放日报《向沁源军民致敬》版面
沁源县城新貌。(图片由沁源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太岳葱茏,沁河清涟。83年前,这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1942年10月,日军在百团大战中遭受沉重打击后,为报复我抗日根据地,突袭沁源,疯狂“扫荡”。八路军动员人民群众,仅用几天时间,就将沁源县城变成一座空城。长期的围困和打击,迫使日军逐步退出外围据点,放弃大片阵地。1945年春,沁源军民对被围日军发起总攻,沁源围困战取得胜利。
新时代,新征程,沁源县干部群众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奋发图强,书写新华章。
全城转移反“维持”
8月13日,阳光正好,照在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内的青石板路上。走进前方的一排排窑洞,那是抗日英雄居住过的地方。小小窑洞里,满是当年战斗的痕迹:战士们用过的大刀和手枪、泛黄的战场照片、斑驳的军事文件……
“在这里,中共太岳区委领导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沁源围困战。”讲解员介绍,从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沁源县人民“誓不维持”——坚决不与日军合作,不维持日军在沁源的统治。
沁源县是太岳抗日根据地腹心地区,地处延安通往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大动脉上。日军把这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42年底在附近进行了持续约一周的大肆“扫荡”。随后,又从县外运进建筑材料,修碉堡、开公路,甚至还企图在城关附近建机场,并在城关外竖起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大字:“山岳剿共实验区”。
只给敌人留下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在日军重兵压境,沿交通要道设立据点之际,沁源人民喊出“誓不维持”的口号,进行全城大转移。1.6万余名群众扶老携幼撤离家园,填水井、炸碾磨、藏粮食,将祖祖辈辈生活的县城变成了一座空城。
“日军想找寻一个人影儿,一颗玉茭,也得象(像)耗子样的遍山遍野地去挖坑坑、刨洞洞。”1944年1月8日的《解放日报》有如此报道。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内有一方石桌,被玻璃罩护了起来,很是显眼。80多年前,老一辈革命家正是围坐在此处,于方寸之间洞察战场风云,部署整个太岳区的斗争。
长期斗争是十分艰苦的。沁源县委党史研究室有资料记录,沁源围困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实行战略转移,围困日军;开展“抢粮运动”“劫敌运动”,袭扰日军;劳武结合、游击生产,加强各项建设,围攻日军。
终于,1945年4月,沁源城中的日军如惊弓之鸟,仓皇逃走。沁源围困战是敌后抗战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一个缩影,也是日军愈发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一个生动体现。
忠魂不朽望山河
在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展览陈列馆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两年半的时间,沁源军民共对敌作战2730余次,毙伤俘日伪4263人,全县涌现出150多名杀敌英雄、200多名地雷爆破能手、1000多名生产劳动模范。
80多年前,日军占领的沁源县城,表面上是军事据点,实则是饥饿与恐惧的牢笼。在山林间,转移群众搭建起“密洞”家园,形成了独特的“山沟政权”。军事斗争中,英勇的沁源军民扬长避短,创新战法,与敌周旋。妇女儿童组成情报网,成为部队的“千里眼”。
从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出发,向北20公里,来到交口乡官军村,这里是声名赫赫的“抗日模范村”。沁源围困战中,官军村有42人参军参战,其中12人壮烈牺牲。村子西头,“抗日模范村”革命纪念园分外肃穆。革命纪念园历经多次修缮,每逢节假日,村民们都会来此瞻仰。乡亲们说:“为纪念家乡的英雄,也为纪念自己的祖辈。”
官军村位于沁源县城北的“二沁”大道上,这里也是沁源围困战时敌人唯一的交通线。村民韩文明是位老党员,他讲的抗日故事,村里小孩儿尤其爱听:那是快入冬的时节,乡亲们开始了长期的山沟生活,观测到敌人汽车队在“二沁”大道上运送枪支弹药、粮食补给后,民兵们下山破路,有的凿、有的铲、有的刨,把陡坡旁冻住的沁河凿开,将水泼在路面制造冰坡,使敌人的车辆刚到半山坡就打滑,翻下悬崖。
日头西斜,官军村“抗日模范村”革命纪念园安静下来,抗日纪念墙上的文字显得更加明亮。官军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胡庭彦、第一任民兵队长郑士威、第二任民兵队长李德昌……这些名字,穿越了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一直璀璨在太岳山上的星空。
对英雄最好的致敬,就是赓续他们的精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硬仗要打,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官军村党支部书记李勇说,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如今的幸福生活,在未来工作中要用这种英勇奉献的精神激励自己。
先辈艰苦斗顽敌,后人奋起创新业。官军村民兵英勇奋战抗击敌人的精神已在这方沃土上的后人心中深深扎根。
红绿融合谱新篇
沁源县沁河镇闫寨村,是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所在地。村口满是油松,绿意扑面而来。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红色文化广场,红色火炬雕塑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正探索一条红绿融合发展之路。”村党支部书记梅东红说。
2020年8月,闫寨村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要将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打造为国家3A级景区。”沁源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借此机遇,闫寨村以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为载体,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产业转化为富村富民的产业。
厚植红色产业。开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建起占地面积6926.9平方米的红色主题公园,包括“小延安”书院、“初心园”、宣誓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广场等;成立沁源县闫寨红色乡村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搭建党员干部培训大课堂;打造“红色旅游+党建培训”“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实践”等融合发展模式,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做强绿色产业。支持水漾年华田园综合体、鹏飞加氢综合能源岛等项目建设。“可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梅东红说,要积极引进生态环保项目,拓展村民就业增收渠道。
“村里还有个景观油松主题公园项目。”闫寨村村民董云有空就去公园遛遛。景观油松主题公园花草繁盛,主要植被有乔木、灌木等,有效利用和保护了油松等乡土树种,有助于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该公园是一个集园林、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从地理上看,它东邻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西挨水漾年华田园综合体,是红绿两种资源融合发展的“连接线”。
盘活红色资源,建设绿色山村。闫寨村村民很是自豪:“村子越来越美,日子越来越甜!”就红绿融合发展,沁河镇副镇长任光远表示,闫寨村要立足自身优势做到:依托域内红色资源,打造红色产业,让红色成为村庄发展本色;借助水漾年华田园综合体等项目,打造现代农业及文旅服务平台,让绿色成为村庄发展底色。
革命村庄绿映红,乡村振兴更多彩。在长治,像闫寨村这样用好红色资源、擦亮红色名片、美化村庄环境的村庄还有很多,它们共同汇聚起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战地重访
沁源围困战
一九四二年十月,日军对太岳区进行“扫荡”,以沁源为中心设立据点。十一月,中共太岳区委和太岳军区建立围困指挥部,对沁源之敌实施长期围困。两年半后,沁源日军在沁县千余日军接应下弃城逃窜。沁源围困战创造了群众性长期围困战的范例。
历史卡片
沁源围困战
1942年10月,日军侵占沁源县城,妄图分割太岳抗日根据地。为打破日军企图,中共太岳区委和八路军第129师太岳军区决定,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斗争,实行长期围困。围困指挥部动员沁源群众离开家乡,扶老携幼转移到大山里去,使沁源变成一个“无人区”,这样日军就无法就地获取给养。同时,太岳军区与县、区地方武装和民兵相结合,在日军据点周围广泛开展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伏击战和破击战。在两年半的围困作战中,沁源全县无一村建立伪“维持会”,无一人投降,沁源军民共作战2700余次,歼灭日、伪军4000余人,创造了群众性长期围困战的范例。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铭记
军民同心铸丰碑
从黎霍高速沁源收费站驶出,“太岳首府,英雄沁源”八个遒劲大字映入眼帘。“无一人投降,无一名汉奸”,80多年前,沁源人民以一场军民同心的伟大抗日战役,书写了人民群众在抗战中坚守气节、永不屈服的壮丽赞歌。
沁源县城向东南8公里是闫寨村,沁河及其支流青龙河穿村而过。80多年前,闫寨村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如今,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和展览陈列馆就坐落在这里,作为我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着后人赓续红色血脉。
“对敌围困斗争总指挥部将沁源划分为11个战区,成立了13个游击集团、12个轮战队,对盘踞沁源之敌展开了创造性的围困斗争……全县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人人上阵,打造石雷、瓷雷、榆木炮等,支援前线。”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展览陈列馆,记录着沁源军民在围困战中从战略转移、围困日军,到开展“抢粮运动”袭扰日军,再到加强各项建设围攻日军的斗争历程。
这场持久战,最终以日军1945年的狼狈逃窜告终。展览陈列馆内,前来参观的学生在讲解屏幕前驻足,展厅里陈列着群众的生产用具、VR坦克、军民在山中生产建设的微型模型,生动还原了围困战时期的历史图景,向后人讲述着沁源八万军民英勇抗战的历史。
英雄精神,辉耀前路。展览结尾处,一行行写有朱红色名字的抗战英雄谱静立着,当年的烽火与硝烟似在参观者眼前重燃。杀敌英雄任彦、铮铮铁骨胡奋之、巾帼英雄胡彩琳、儿童英雄杜仓孩、特等射手贺逢光……他们是战斗英雄、是民兵代表、是妇女劳动英雄,是用生命和鲜血锻造太行精神的革命先辈。“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他们的名字正是这场伟大的人民战争最生动的注脚。
赓续
红色沁源的绿色画卷
沁源县法中乡上湾村,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村道整洁,处处如画。
“我家有7口人,占有7股,同时1月份参与了村里的森林抚育工程,十几天挣了三千多块钱,挺不错的!”提到林改,上湾村村民阴海瑞的笑容在脸上舒展开来。2025年,上湾村股份制集体林场成立,实施森林抚育工程,实现经营收入17万余元,林农增收10万余元,形成了“资源增值—集体创收—农民分红”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我们将发展林下经济,做大林菌种植、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立体产业,既美生态,又富口袋。”上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阴国亮说。
绿水青山、广袤林海,是沁源的亮丽名片。作为森林覆盖率高达60%的林业大县,沁源充分利用广阔的林地资源优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多元化林业经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
太岳之绿,沁人心脾。昔日因战争而贫瘠的土地上,呈现出林山相依、林水相伴、林业致富的新景象。走进沁源县的乡村,随处可见林下种植的中药材茁壮繁茂,长势喜人。近年来,沁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林业产业的收入占比逐年提高。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蓬勃发展的林业产业,还带动了中药材加工、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山风掠过油松林,当年的战壕已郁郁葱葱,一幅绿色发展的生态画卷正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烽烟已远去 精神永流传
“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沁源围困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主席如此称赞。
在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展览陈列馆,1944年1月17日的延安《解放日报》被郑重展出,头版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指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穿越时空,沁源军民“要围困,不要维持”的铮铮誓言依旧嘹亮。这场围困历时两年半,绝对算得上是一场持久战。
打持久战,是抗战胜利的法宝,也是乡村振兴的秘诀。
自立自强,筑牢向好发展的根基。1942年,八路军动员人民群众,利用敌主力外撤、据点收缩的时机,创造了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长期围困斗争期间,“团结互助、自力更生、坚持长期斗争”,沁源县党政军领导的指示,点亮了抗日军民心中的光。当年抗战军民要有粮吃,现在农民群众呼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今,沁源县广大乡村正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乡村建设。村民们既是这场乡村蜕变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不拼蛮力,跳出战场谋胜势。军事斗争中,沁源军民扬长避短,运用地雷战、冷枪战、麻雀战等诸多战法,频频打击敌人,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80多年后的今天,沁源县闫寨村抢抓时代机遇,着力打造“红色引擎”,将党建引领、红色传承、乡村振兴三者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红绿融合发展之路。村子里,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庄严肃穆,旁边的水漾年华田园综合体郁郁葱葱,游人不断;八路军战士传递情报的崎岖小路,变成了观光步道。红色资源和绿色产业都成了宝贵财富。
烽烟已远去,精神永流传。在沁源,红色精神的传承与新时代的进程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