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35200000/2024-00056
信息分类: 同政办发
发布机构: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4年09月18日
文号: 同政办发〔2024〕32号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23日
标题: 关于印发《大同市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有效性: 现行有效

关于印发《大同市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9-23 15:35 来源: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 | |

各县(区)人民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相关企业:

《大同市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9月18日

(此件删减后公开)

大同市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按照《水利部关于做好第二批省级水网先导区、第一批市级和县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完善大同市级水网格局,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为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农牧交错带、河源聚集区以及重要生态功能区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大同模式、大同经验,制定本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期限为2023-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行、突出重点”为原则,奋力“走在前,做示范”,立足大同市水情工情,以先导区建设为契机先行先试,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在已有水网骨架基础上,联网、补网、强链,主动融入国家、省级水网,织密市县水网,以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水网格局、加大引黄水利用、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创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等为突破重点,逐年度制定水利建设项目清单,全面完成规划任务目标。

(二)基本原则

1.系统谋划、有序推进。坚持系统化、协同化、绿色化、智能化定位,统筹水资源配置、水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等功能,紧紧依托国家及省级水网,加强各类水工程协同调度和市县层级水网协调衔接。深化重点水利项目论证,实施年度项目储备并动态调整,全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高点定位、突出特色。大同市作为山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是拱卫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肩负“一泓清水进北京”的重要使命,高标准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充分发挥大同水网谋划超前、自然地理优越、生态功能显著等优势,立足大同实际,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

3.改革创新、示范带动。创新现代水网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积极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提升水网工程科技和智慧化水平。总结提炼大同市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典型经验做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4.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坚持问题和目标双导向,先急后缓,优先安排条件成熟、实施效果显著、解决关键民生问题的重点工程。综合考虑项目前期工作、财政投资等情况,先干后支,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分步实施,突出急用,谋划储备,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5.市县联动,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系统化全域现代水网建设推进机制,明确市县(区)、市各功能区责任分工,强化绩效考核。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水利建设,为加快大同水网现代化进程赋能增色。

(三)建设目标

按照“三横四纵、五库连通”的大同现代水网总体布局,高质量推进水网先导区建设,有序推进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加快完善水网功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到2025年,建成一批水网骨干工程,现代水网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市级水网覆盖率达到68%,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7.36亿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1%、10%,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规模化供水人口比例达到4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1,新增供水能力1.1亿m3,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病险水库动态化除险加固;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75%。超采区地下水位得到回升,遏制城头会泉、水神堂泉岩溶大泉水量衰减趋势,地下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73.85%;纳入生态流量(水量)保障重要名录的河流达到省水利厅确定的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感知体系、全市一体化水利应用平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明显提升,水网智慧化调度水平显著提高。

二、重点突破方向

(一)突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水网。推进天阳盆地地下水置换工程(一期)、大同市水神堂、城头会泉域保护及水源置换工程、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工程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实施骨干河道防洪治理、重点河段河势控制,根据需要适时开展提标建设,加快构建大同现代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强市级与县级水网的互联互通,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河湖水系连通,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织密现代水网之“目”;全面完成孤峰山、十里河水库等中型水库工程除险加固及水神堂泉域保护与修复,提升水资源调控和防洪调度能力,打牢现代水网之“结”,构建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生态河湖、数字孪生“四张网”,形成“三横四纵,五库连通”的大同现代水网“一张网”,为市域“一带两屏七区、一心两轴多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水支撑和水保障。(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和服务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

(二)精准施策,加大引黄水的利用。在深入实施节水控水行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黄河水,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重点开展引黄工程县域水网延伸工程建设,打通城乡供水“最后一公里”,加大地下水超采区和岩溶泉保护区地下水置换和关井压采力度。进一步理顺黄河水与其他水源供水价格比价关系,对于引黄水供水覆盖区,探索建立水价补偿机制,补贴城镇公共供水企业因扩大利用黄河水而增加的供水成本,使城镇供水水价不致明显增加。(牵头单位:市水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供排水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补齐短板,推进智慧水利建设。补齐水利现代化、信息化短板,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水利移动应用和水利物联管控平台建设。以桑干河流域为重点、以水网重点骨干工程为试点,逐步建成全市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网工程。(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水价改革。充分发挥税收调控作用,调整基本水价,实现水资源税价内征收,税价联动,促进供水结构优化,建立水价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形成再生水、地表水、黄河水、地下水供水价格梯度提高的价格运行机制,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建立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明晰区域水权、用水户取水权,完善用水权交易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用水权制度体系,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积极开展桑干河流域水权水市场交易改革试点,逐步启动全市水权确权与交易。创新水网工程投建运管机制。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现代水网建设与运行管理。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落实水网建设责任主体和建设任务,根据项目性质,给予一定的项目资本金支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构建集投资、建设、运营于一体的市场化治理模式,推行全生命期管理。鼓励社会资本方作为投建运管实施主体,参与水网项目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水务局)

三、建设互联互通的水资源配置网

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开源节流并重,按照“全面搞节水、用好黄河水、严控地下水、优先地表水、保障生态水、鼓励再生水”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源工程,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强互联互通,加快形成战略性输水通道,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增强流域间、区域间水资源调配能力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一)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聚焦流域区域发展全局,兼顾生态用水保障,实施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快推动天阳盆地地下水置换工程(一期)调概报批工作并尽快完工,开工并建成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工程以及大同市水神堂、城头会泉域保护及水源置换工程,推进赵家窑水库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及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和服务管理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

(二)推进重点水源调蓄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已列入规划的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推动阳高县守口堡水库、浑源县王千庄水库2项在建工程尽快完工;开工建设白登河水库以及绿苑水库2座调蓄库。(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

(三)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灌溉水源工程、渠系工程、泵站等进行节水改造,加强计量监测设施与信息化建设,提升灌区供水保障能力和供用水管理能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实施唐峪灌区、兰玉堡灌区、册田灌区、大众渠灌区、广益灌区、下河湾灌区、北跃灌区、黄黑水河灌区、蕙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水改造灌溉面积约30万亩。(牵头单位:市水务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

(四)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强县域水网与市级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互连互通,加快建设县域配套水网工程,提升区域水资源调配保障能力;加快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步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牵头单位:市水务局、市城市管理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建设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网

结合市级水网布局,以流域为单元,完善以水库为节点、堤防为基础的防洪工程体系,形成“一心六河两库、六城八河五库,上蓄中疏下排”的防洪总体布局,进行流域系统治理,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开展山洪灾害防治,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孤峰山、十里河2座中型水库及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及时开展新增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动态消除病险水库,建立水库安全管理常态化机制,确保水库防洪安全。(牵头单位:市水务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

(二)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完成9段流域面积200km2以上河流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治理河长126km,对淤积严重的河段进行疏浚整治,对防洪不达标河段进行达标建设,对支流入河口进行系统整治,对不满足要求的穿堤建筑物进行改造,补齐防洪短板弱项。(牵头单位:市水务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

(三)山洪沟治理工程。按照“护、通、导”相结合的要求,根据重点山区河道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采取清淤疏浚、护岸、排洪渠建设等措施,加强工程措施,降低致灾因素,加强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完成5条山洪沟道治理工程。(牵头单位:市水务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

五、建设绿色健康的生态河湖网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扛起筑牢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建设晋北和环首都生态涵养地及全国河源区示范市,织密“两屏”“两河”“两泉”“多河源”为重点的生态河湖网,构建大同市“两区六河多源头,一带两屏多廊道”生态保护格局,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河湖健康状况。

(一)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对于生态流量考核断面,根据制定的生态流量目标值,落实生态水量保障方案,持续实施引黄入桑、引黄入御,册田水库向永定河输水、孤山水库向下游输水等补水工作。以流域为单元,以河流与湿地修复、河流生态廊道打造、生态堤防建设等为重点,加强河流生态保护治理,大力推进永定河生态廊道建设,实现“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目标,全力确保“一泓清水进北京”。(牵头单位:市水务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

(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弘扬大泉山治山治水精神,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全面实施预防保护,持续巩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成果,推进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万亩。(牵头单位:市水务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

(三)岩溶泉域保护与修复。通过水源置换工程,推进水神堂、城头会泉域保护,逐步增加泉水流量。(牵头单位:市水务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

(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严格地下水取水审批,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行为,保障特枯干旱年份水资源的应急保障与有效供给。(牵头单位:市水务局、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

(五)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围绕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注重集中连片、岸上岸下系统治理,着力恢复农村河流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推进完成云州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牵头单位:市水务局、云州区人民政府)

六、建设智能高效的数字孪生水网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推动大同数字孪生水网与物理水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行,与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统筹建设,有效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河湖生态保护等重点业务“四预”能力,全面提高大同水网智能化管理调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搭建一体化水利感知网,主要包括水位监测、水质监测、视频监视、用水计量、工情监测等,实现基础数据感知及数据采集;初步建成智慧水利数字孪生平台,构建规范共享的数据底板、构建实用智能的模型平台、构建丰富智能的知识平台;建成智慧水利综合管理平台,接入已有业务应用系统,同时建成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雨情监测、水土保持、河湖监管、水利工程管理各业务专题一张图业务应用。选取典型县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智慧水网”综合应用体系,打造县级立体感知、精准认知、科学决策、智能管理的智慧水网模式。

七、投资估算与实施安排

大同市水网建设按照“一网牵引、四网融合”的思路,以水资源配置网为牵引,带动防洪减灾网、生态河湖网、数字孪生网一体建设。2023-2025年,现代水网先导区安排项目59个,工程总投资110.71亿元,三年计划完成投资80.27亿元,其中2023年投资20.18亿元,2024年投资29.39亿元,2025年投资30.7亿元。

建立项目库、逐年度制定实施项目清单,并根据项目实施条件变化等作适当动态调整。紧密跟踪国家政策动向,及时掌握了解中央财政支持水利建设的领域和重点,积极对接争取中央投资支持。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现代水网建设项目优先保障,地方政府应积极落实应承担的项目建设资金。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政府投资引导、财政补贴、价格机制、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具有一定收益的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牵头单位:市水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大同市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工作专班,市水务局同步组建工作小组,统筹深入研究推进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全过程全周期跟踪问效。落实主体责任,市县水利部门要加强系统谋划,各相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要素保障,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用地、用林等予以优先配置,加大对用地指标和规划许可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项目落地。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将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予以支持,加大财政预算资金和地方债券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国企融资优势,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三)强化建设管理。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扎实做好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项目前期论证,抓好项目谋划、立项审批等工作,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项目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督查机制,以过程管控实现目标管控。强化进度管控,科学安排工期节点,压茬推进,全力加快施工进度。

(四)适时跟踪问效。进一步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承办单位需跨部门协调的问题和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工作专班汇报。建立常态化督导和信息化督办相结合的推动落实体系,对进度慢、作风不实、成效不明显的及时督促提醒,抽调选派专业工作组下沉指导、督导帮扶。各承办单位建立工作台账,对完成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跟踪进度,阶段性向工作专班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对进度缓慢影响工作进度的,依托河长制平台,开展监督检查和考核激励。

附件:大同市水网先导区建设项目清单.pdf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