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民生之需” 护“民生之安”
——透过数据看我市医保“温度”
“要是没参保,母亲的这场病真够家里受的!”家住御河西路的高女士说起医保感触很深。2年前她的母亲被诊断为肺部感染,在我市住院治疗效果不佳,因为肺部感染的位置较深,又不利于做穿刺,无法明确诊断,后辗转到了北京就诊。期间,西医、中医都看过,最终被诊断为机化性肺炎,今年7月医生让尝试口服激素药进行治疗,这才有了好转。高女士感慨道:“这几年每隔两个月就要做一次肺部CT,还有各种化验,开药也没少花钱,因为有医保托底,看病能报销一部分,就连异地就医也不需要来回折腾报销,我们才能安心治病。”
医疗保障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是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织密织牢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防线,医保“含金量”持续提升,为老百姓铸就了坚实的“医”靠,看病也更有底气。
市医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充分发挥基本医保“保基本”、大病保险“减负担”、医疗救助“托底线”的综合立体保障功能,我市积极推动医保各项待遇落地落实。今年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12.12万人次享受住院待遇,基金支付62569.96万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69.25%。同时,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门诊保障政策持续落实,我市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准入(退出)标准、基金支付范围、互斥病种实现与全省统一。今年上半年,全市232.28万人次享受居民门诊统筹待遇,基金支付8229.61万元;59.74万人次享受居民门诊慢特病待遇,基金支付13125.16万元;8.92万人次享受“两病”门诊用药专项保障待遇,基金支付288.01万元。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也在稳步推进。上半年,全市316.52万人次享受职工门诊统筹待遇,统筹基金支出24134.09万元,其中医疗机构基金支出19254.23万元,零售药店基金支出4879.86万元;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14.75万人次,共济金额5770.3万元。为有效提高城镇职工大额医疗保险保障能力,我市进一步调整城镇职工大额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及年度支付限额,筹资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56元调整为每人每年192元,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原来的50万元提高至58万元。
同时,我市持续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拓展辅助生殖类项目报销范围,稳步提高参保人员的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8203人次享受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基金支付4714.68万元;3674人享受居民医保生育医疗费待遇,基金支付817.24万元。今年5月27日实现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参保女职工,截至6月底,全市已为49名参保女职工直发生育津贴72.18万元;2024年10月,我市把“取卵术”等13项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已有649名不孕不育参保患者享受辅助生殖医保报销政策,减轻经济负担140.17万元。
此外,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达到99%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市动态调整新增脱贫人口205人、监测对象890人、农村低保对象6973人、特困供养306人,均纳入基本医保覆盖范围,实现动态参保全覆盖;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3.83万人次享受住院待遇保障政策,报销比例平均达到88.28%;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31.57万人次享受门诊慢特病待遇,基金支付7545.36万元,有效防止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因病返贫致贫。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