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污染防治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4-06-18 09:53
标题: 步伐铿锵 防沙治沙向绿而行
文号:
时效:

步伐铿锵 防沙治沙向绿而行

发布时间:2024-06-18 09:53 来源:山西日报
| | | |

  编者按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省晋西北和晋北地区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经过长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机制和科学防沙治沙,我省实现了沙化面积和程度“双下降”、沙化土地植被盖度和沙区环境空气质量“双提升”的实际成效。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在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绿染黄沙的山西画卷,来感受防沙治沙的“山西智慧”。


  6月,苍头河畔,林草茫茫、流水潺潺,小村庄错落于缓坡的农田间,不时闪过的牛羊怡然恬静……

  时间向前。4月的樊家窑村,千亩杏花竞相开放,漫山遍野香气扑鼻,游人沉醉其间。

  谁能想到,如此美丽的风光,出现在曾被称为看不到春天、土地沙化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76%的右玉。如今,通过坚持不懈的治理,右玉县林木绿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26%增至57%,沙尘暴天数减少80%,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连续七年上榜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华丽变身的右玉只是我省防沙治沙的一个缩影。

  我省地处全国荒漠化发生范围中南边缘,晋西北和晋北地区更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沙化土地呈“东北—西南”走向,涉及大同、朔州、忻州3市19个县(市、区)以及杨树林局、管涔林局、五台林局3个省直国有林局。

  历届省委省政府不遗余力,依托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三北”工程、省级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等,科学规划,依法治沙、工程治沙、科技治沙,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131万余亩,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区产业不断壮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把防沙治沙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围绕制止破坏沙区林草植被、征占沙区林地、发展经济林、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国土绿化机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层层签订防沙治沙责任书,压实属地治理责任,扩绿、兴绿、护绿同步推进,实现沙化面积和程度“双下降”、沙化土地植被盖度和沙区环境空气质量“双提升”。

  高质量扩绿是防沙治沙的重要基础

  我省是国务院批复考核的全国13个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单位之一。在实施防沙治沙工程中,我省大力推行径流林业整地、覆盖林业、容器苗造林等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积极探索“以水定林”新技术;探索总结出针阔块状混交和带状混交以及乔灌混交共26种沙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模式,加快了沙区大规模国土绿化步伐。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防沙治沙考核中,我省连续3次综合考核结果得分达到工作突出标准,位于全国第一方阵。

  作为全省唯一的人工林局,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始终以抵制毛乌素沙漠东侵、拱卫京津冀生态安全为使命,致力于破解同朔地区土壤沙漠化、盐碱化、干旱化生态困境,探索出小老树“退化林分”修复路径,成功营造了110余万亩人工林,为同朔地区耕地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十四五”以来,我省向承担防沙任务的县(市、区)下达任务时,优先安排荒漠化治理,重点推进桑干河谷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黄河生态脆弱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长城沿线风沙源生态保护。出台《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林草专项规划》,确定晋西北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区,以河曲、偏关、保德3个黄河干流县为核心,着力打造沿岸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同时,省财政累计为防沙治沙配套2504.8万元工作经费,并每年在沙区安排近1亿元治理资金。

  如今,我省防沙治沙已从单要素向全要素治理转变,正着力提升区域内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山西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高标准完成防沙治沙综合示范项目,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确保沙区植被覆盖稳定增加,生态持续好转。”省林草局副局长杨冠军表示。

  高效益兴绿是防沙治沙的有效路径

  科学推进防沙治沙,既要防沙之害,又要用沙之利。我省立足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资源合理适度利用,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充分调动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适度有序发展节水、低碳、环保型特色沙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中,我省依托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省级环京津冀生态治理屏障工程等,建成了阳高、浑源、广灵等仁用杏基地,右玉、岢岚等沙棘基地和云州区枸杞、保德海红果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起了仁用杏、沙棘等系列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以沙棘、仁用杏系列产品为主的产业链。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加强深加工产品研发和生产,推动农、林、牧业及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链式”“集群”发展。

  一直以来,我省围绕减少风沙危害目标,整山系推进沙区生态建设,沙区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明显改善。2023年,大同、朔州、忻州3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平均水平。这为我省唤醒沙漠资源、发展沙区生态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于是,依托区域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我省重点建设域内国家沙漠公园,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建成了以右玉全域旅游、大同古长城沿线、云州区火山群、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为典型代表的生态旅游基地。全省8处国家沙漠公园,融合黄土地貌与沙地景观一体,形成城郊与林区沙漠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适宜场所。而旅游收入的一部分又用于沙区生态保护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高水平护绿是防沙治沙的有力保障

  我省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资源全面保护和休养生息,不断巩固和扩大防沙治沙成果,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

  在工作推进中,我省积极开展未成林地管护,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沙区森林资源纳入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依法保护。通过《山西省禁牧轮牧休牧条例》将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的草地区域等定为禁牧区。同时,开展“绿剑2018”和“昆仑—护绿”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筑起了全省防沙治沙的绿色长城。

  特别是今年发布的《山西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实行分类保护,对全区域沙化土地按照沙区林地、沙区草原、沙化耕地进行分类保护。要通过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控、依法保护、依托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保护重点区域沙化土地、落实森林、草原保护制度,预防土地沙化、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式施行沙化土地全面保护。

  如今,行走在桑干河畔,如同行进在画中。“为进一步保护好沙区生态,我们将借助生态护林员,实行网格化巡护;以视频监控、GPS定位等科学技术,实现数字化管控、围网管护等措施,持续对防沙治沙治理成果进行全面管护。”省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处(对外合作处)处长江娜介绍。

  防沙治沙是长期的历史任务,新时代的防沙治沙事业在三晋大地续写。我省将继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锚定防沙治沙主攻方向,拿出勇担使命的初心、不畏艰辛的决心、久久为功的耐心,不断探索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防沙治沙模式,努力书写荒漠化防治的“山西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