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平城区专场)
10月11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平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瑶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大同市“辉煌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平城区专场)。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平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新闻发言人崔峰同志,平城区教育局局长李秀斌同志,平城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局长张媛媛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十四五”以来平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请崔峰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大同市平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新闻发言人 崔峰: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与大家见面,在这里共同回顾“十四五”以来平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在此,我谨代表平城区委、区政府,对各位媒体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平城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平城发展付出辛勤努力的全体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过去的五年里,平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提升,为平城发展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具体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产业升级动能增强
我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从数据来看,我区主要经济指标中的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攀升,总量长年位居全市第二,2025年上半年位居全市第一,总计2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均长年位居全市第一。特别是2024年,我区GDP总量完成541.83亿元,全省县区排名第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突破404.89亿元,全省县区排名第4。
在产业结构优化上,我们持续发力,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2024年,三次产业比例为0.45:12.26:87.29,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绿色化转型。
从一产来看,农业从“经验种植”迈向“精准导航”,实现智能化高效升级。小南头街道玉米“吨粮田”创建项目,打造千亩以上连片的“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试点,试点面积1180亩,平均亩产2481斤,提升333斤,增幅达到15.5%,获评农业农村部“2024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入选国家数字乡村创新大赛观摩点和省级试验基地。
从二产来看,工业从“资源闲置”迈向“链式协同”,创新与转型步伐加快。大力推动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山西美川大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以二电厂丰富的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建成年产40万立方的AAC、ALC生产线,年回收利用粉煤灰达23万吨。以中车大同公司为核心,建成市级轨道交通特色专业镇,集聚配套企业32家。
从三产来看,服务业从“零散分布”迈向“集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创建开源一号文创园、凯德世家城市综合体、克瑞特人力资源服务园等三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24年入驻企业593家。积极发展楼宇经济,目前全区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商务楼宇共有38个,入驻企业超1700家。
文旅融合绽放新彩,古城魅力全面提升
五年来,我区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平城文化内涵,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旅融合新业态。
2021年至2025年国庆,我区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1826.96万人次,门票收入7.98亿元。代王府、小石子景区、北魏印象嘉年华景区、阳和坡知青文化景区等4家景区成功晋级3A,景区品质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文旅+”多元化发展,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文旅生态圈,由旅游目的地向休闲目的地、度假目的地成功转变。例如,我们力促农文旅深度融合,小石子村景区依托汉代通光寺、明代烽火台、70年代灌溉石渠、百年老窑洞院落等历史文化遗存,积极打造集餐饮、特产、文创、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农文旅田园综合体。逐渐形成本地人到小石子等周边景区、外地人到古城的内外旅游互补格局。
围绕古城保护与发展,我区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升级,让千年古城焕发新生机,古城夜间旅游逐渐旺盛,夜间经济发展迅猛。全力推动县隍庙街两侧、原五中地块、善化寺东侧及永泰府学里二期的项目落地工作;大力推进东南邑、如梦大同、鼓楼东西街、柴市角历史风貌区、潘家园、餐饮基地等多个商业项目的建设。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作为大同市的主城区,这五年来,我区在教育、医疗、就业、乡村建设等领域持续发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群众。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卓有成效。“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学校12所,新增优质学位7000余个;对全区46所中小学、幼儿园操场、校舍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所有学校实现了百兆光纤进校园。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立集突发卫生应急指挥、应急物资保障、疾病预防、妇幼保健以及卫生监督为一体的平城区卫生应急保障中心;打造6个标准化示范村卫生室;实施23个社区全民健身惠民工程;在公共场所配置80台自动体外除颤仪器,为突发健康事件提供快速响应支持。
就业服务优化就业质量提升。创建公益性零工市场,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信息架构,推出“灵工邦”移动端服务,依托大数据精准匹配岗位。十四五以来,我区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共计71场,提供岗位63734个,达成就业意向13378人次,技能提升培训人数共计14324人。202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3.7万元提升至4.6万元,居民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十四五”期间,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模1400亩;完成农村改厕974户;农村煤改电项目总投资1257万元,已完成改造2776户,2025年预计继续完成改造211户,基本杜绝了燃煤;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累计投资6057万元,用于生活污水治理、村内道路硬化等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相关工程。全区5000余名环卫工人共同铸就城市美,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告别了煤味儿、灰色天,实现了“大同蓝”。
“十四五”的辉煌成就,是全区上下同心同德、拼搏进取的结果。这份答卷,凝聚着汗水与智慧,更承载着责任与希望。展望“十五五”,平城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持续深耕“四大赛道”,在助推市委“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建设中,勇挑重担、争作表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平城篇章!
谢谢大家!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谢谢崔峰同志。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日报记者:
结合当前文旅产业发展态势,平城区下一步工作重点方向是什么?谢谢!
大同市平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新闻发言人 崔峰:
谢谢您的提问。文旅产业将重点围绕3方面发力:一是大力推动文旅品牌提质升级。继续推进A级景区申报工作,巩固小石子景区、北魏印象嘉年华景区、代王府景区等现有3A景区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文旅融合特色优势,探索“研学游”、发展“冰雪游”、点亮“夜间游”、丰富“美食游”、做强“休闲游”等。二是多元推进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充分利用平城文物资源丰富、博物馆公共资源众多的优势,组织开展“古建游”“文化游”“研学游”。持续做好文创产品开发推广,对“佛小伴”、木兰冰激淋、合笙财沙棘面包等一批辨识度高、创意新的网红文创做好价值引导。三是不断增强文旅服务接待能力。完善景区景观、道路、照明、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打造建设高标准旅游集散中心,优化重点景区旅游公交线路,吸引高端度假酒店、国际精品酒店和特色民宿等优质资源进驻平城,实施金牌导游培训计划,推动景区“智慧化”建设,逐步建立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平城智慧旅游系统。
谢谢!
黄河新闻网记者:
在教育领域,平城区是如何做好做实民生工作的?谢谢!
大同市平城区教育局局长 李秀斌:
谢谢您的提问。教育是民生之首,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业,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民生”。近五年来,平城区紧紧围绕教育改革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教育资源深度共享,城乡融合优质发展。全面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先后出台了《平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措施》、《平城区教师城乡深度融合实施方案》等系列教育改革方案措施,制定御东教育提质方案,实施农村学校专项支持计划,撤并15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合并3所城市小规模学校,6所薄弱学校纳入集团校管理,2所乡村学校实现独立办学,选派23名骨干教师赴御东区域任职任教,57名城市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有效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了全区教育城乡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教育公平有力保障,特殊群体持续关注。全面加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两为主、两纳入”政策,扎实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随迁子女入学率达100%,做到了同城同待遇,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注残疾儿童教育,建立健全“双线层级”(行政线:政府一街道一社区(村)-网格员,教育线:教育局一学校一教师一家长)管理机制,成立由多个责任部门组成的残疾人受教育评估认定体系,累计对全区156名儿童评估认定,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并开展“送教、送暖、送康、送医”多形式综合教育服务;保障特殊群体教育,采取普校随班就读、“双师”,送教上门等方式(120课/年/生),保障全区33名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确保了义务教育全覆盖;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困难家庭子女应助尽助、应贷尽贷、应享尽享,五年来共申请资助资金近800万元,资助初中生2234名、小学6499名、幼儿园9131名,兑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承诺。
三是聚焦民生民情,化解急难愁盼。全面规范民办教育,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全区119个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至11个,切实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在有需求的学校实现“放心午餐”“安心午休”全覆盖,6000余名学生受惠。聚焦教育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教育领域专项整治,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满意度。加大公办园建设和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力度,新增公办幼儿园15所,增加公办幼儿学位2700个;认定普惠性幼儿园23所,增加普惠学位3450个,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有效缓解“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的问题。完善办学体系,组建平城中学和平城第二中学,中学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学生寄宿的多样化需求。
谢谢!
山西科技报记者:
平城区在激发市场活力上付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实际成效?谢谢!
大同市平城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局长 张媛媛:
感谢您的提问。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区持续深挖惠企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对现有审批事项简流程、提效率,减少优化审批材料20个,开办企业审批缩短至半个工作日,将高频事项纳入“综合受理窗口”;动态调整办事指南和一次性告知书,开设“政务服务微课堂”,并提供证照临期提醒服务,实现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的转变,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为进一步降低企业开办成本,2022年7月起对新设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实行公章刻制政府买单,按“一套四枚、每户160元”标准补贴,累计投入150余万元;积极推动“个转企”升级,依据省局文件精神对重点培育的个体工商户给予每户4200元转型奖励,2022-2025年为180户完成转型的主体兑现奖励75.6万元,有效推动市场主体从“量”到“质”的提升。
正是得益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广大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全区“四上”企业从2021年的655家增至2025年8月的884家,净增229家;其中住宿餐饮企业增长尤为显著,从89家增至192家,净增103家,占新增“四上”企业总量的45%。住餐行业不仅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更通过承接文旅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下一步,我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文旅与住餐产业融合,推动市场主体活力与经济发展质效再提升。
谢谢!
主持人:
谢谢张媛媛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答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三位发布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