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天镇县专场)

10月28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天镇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成就,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瑶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大同市“辉煌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天镇县专场)。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天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新闻发言人王小春同志,天镇县文旅局局长李素芬同志,天镇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副局长贾永军同志,天镇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吴彦宇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十四五”以来天镇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请王小春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大同市天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新闻发言人 王小春: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好!现在由我向大家介绍天镇县“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成就。
“十四五”时期,天镇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省委“深化全方位转型”重大使命,锚定市委深耕“四大赛道”、建设“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战略目标,坚持“立足一个门户,做好四篇文章,走出六条新路”发展思路,以“三项建设”为总抓手,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保安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发生重大变化。从数据来看,“十四五”时期,天镇县主要经济指标连年攀升,在全市大局中站稳了中上游位置。截至2024年底,全县GDP总量达到62.6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居收入4项指标增速进入全市前3,创历史最好成绩,其他3项指标整体位次前移;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57个、总投资737.5亿元,便民服务中心、新时代大道等149个重大项目建成投运。省市县重点项目从2021年的23个增加到2025年的119个,年平均增长率42.6%,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可喜态势。
一、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我们聚焦“四大赛道”产业布局,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打造设施农业、绿色能源、文旅三大支柱产业,构建起天镇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设施农业打开全新格局。立足农牧交错带的实际,在巩固拓展食用菌、火龙果、冬枣、唐杏、圣女果、麒麟瓜、葡萄等种植业基础上,将设施蔬菜作为现代农业的破题之举,通过政策驱动、龙头带动、群众发动、市场联动,种植面积从2022年初的8600亩发展到2025年的4.5万亩,产量突破22万吨、产值超11亿元,带动2.6万人实现务工收入4.2亿元,走出一条富民强县的好路子。先后被评为山西省首批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北京新发地直供基地,2024年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二是绿色能源擦亮天镇品牌。立足风光资源、地热资源富集的优势,把绿色能源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潜能,在挖潜开发、借势聚能上下功夫,联动布局产能、储能、用能一体化,变能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全县绿色能源装机并网总量由2021年初的69万千瓦提升到目前的201万千瓦,现有项目全部建成后,装机总量将突破500万千瓦。三是文旅产业稳步崛起。天镇县立足地域之特、文化之魂、历史之韵、生态之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历史文化潜力,盘活旅游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域统筹树精品,以长城沿线、古城古寺、南洋河流域为重点,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我们依托长城文化,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为主线,在长城沿线多点布局、连点成线,薛三墩乡村振兴示范村建成并成功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拓展玫瑰花海、军事体验、犒军宴、小火车观光、农产品采摘、轻奢野营等多种业态,成为长城文旅新名片;大同长城博物馆成为核心吸引物,文创空间启动运营,成为长城文旅新地标;李二口4A级景区成功承办全国夏季“村晚”、全省旅发大会现场观摩等多场大型活动,持续打造了“山西看长城,首站看天镇”的长城文旅品牌。我们再现天镇古城魅力,强力推动慈云寺文物保护利用、学府街公园及周边提质改造等项目全部竣工,慈云妙街、慈云广场、游客中心、儿童乐园开放运行,成功引进肯德基、孙记包子等企业,沿街商铺已陆续开放运营,推动古寺与古城交相辉映、文化与商业互促共荣,慈云寺正式全面开放并评为国家3A级景区,天镇这座寄托万千游子乡愁的千年古城,正在绽放新的时代风采。我们以打造南洋河水利名胜风景区为目标,实施了投资2.78亿元的南洋河综合治理二期项目,同步建成南洋河生态湿地公园、石佛寺水利风景区,游玩观光、康养休憩等功能逐步完善,铺开了绵延40里的生态长廊。今年国庆假日期间,全县3个A级以上景区和大同长城博物馆共接待游客4.87万人次、同比增长146%,日均接待游客6084人次。
二、脱贫成果有效巩固,乡村发展保持良好态势。我们把巩固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点民生工程,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抓实“三落实一巩固”,推动乡村产业、建设和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我们坚守工作底线,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政策、举措、帮扶“精准供给”,巩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效,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254户2906人,消除风险615户1515人,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万家乐社区被认定为全省首批易地搬迁“五好社区”,“万家乐爱心驿站”入选全国社会帮扶典型案例。我们深入实施产业项目建设,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1.29亿元,实施项目411个,产业项目占比达68.38%;健全联农带农利益链接机制,落实产业就业政策,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3851元。我们聚力基层一线,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高标准创建2个精品示范村、18个提档升级村,被评为全省20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成效明显县之一,获得800万元奖励资金;累计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90公里,完成改厕8093户,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宜居。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得到显著改善。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将八成以上的县级财政资金投入民生领域,统筹保障好各项民生事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大力推进县城更新,新建改造新时代大道、滨河北街、文安街、府东街等16条主、次干道,城市框架全面拉开;便民服务综合大楼、工人文化宫建成投运,新建成县人民医院,完成县城集中供热管网建设、西大街以南片区集中供热扩容改造,配套完善停车场、公共卫生间、便民活动中心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东西大街示范改造、学府街仿古立面改造,创建严管街、示范街6条,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小微绿地建设,新建天城府、九岸华府等4个住宅小区,县城环境更加美丽宜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引深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年均达320天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永嘉堡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Ⅲ类标准,南洋河被评为全省首批“幸福河湖”。民生保障扎实有力。教育保障方面,一中综合楼和操场、30所义务教育校舍改造、28所学校智慧校园、特殊教育学校等项目建成投运,高考大文大理本科达线率逐年提升。就业服务方面,在全县各村(社区)建立就业社保服务网点200个,成功培育“天镇保姆”、“北方好焊”两个劳务品牌,承办第六届“中国创翼”大赛乡村振兴赛道赛事活动。社会保障方面,统筹推进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3.77万人纳入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实现应参尽参、应保尽保。
总体来说,“十四五”时期,是天镇经济社会发展克服重大挑战、取得重大突破、发生重大变化的五年。下一步,我们将在党中央和省、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力抓好经济运行、产业项目、安全稳定、巩固衔接、民生保障、管党治党等各项重点任务,以感恩奋进之姿、顽强拼搏之态、真抓实干之举,努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上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天镇力量。
谢谢!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谢谢王小春同志。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日报记者:

近年来天镇县取得一系列可喜的成就,关键因素是什么?谢谢!
大同市天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新闻发言人 王小春:
感谢您的提问。首先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天镇县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省委“深化全方位转型”重大使命,锚定市委深耕“四大赛道”,建设“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战略目标,结合天镇的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确定了设施农业、绿色能源、文旅三大支柱产业,我们的发展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举措具体。其次我们有良好的保障,在全县开展以制度促规范、以作风提效能、以环境树形象的“三项建设”,从2022年开始,连续四年以“开年第一会”方式部署推进,从制度规范执行、干部作风建设和营商环境打造等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确保了各项既定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这就是我们关键因素。
山西新闻网记者:

“十四五”期间,文旅产业有了明显发展,游客数量和口碑都在提升,请问当前天镇县在激活本地文旅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方面,有哪些重点推进的举措?谢谢!
大同市天镇县文旅局局长 李素芬: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为充分激发县域文旅资源潜力,打响“山西看长城,首站看天镇”品牌,天镇县坚持以全域统筹为基础、文旅融合为核心、宣传推广为支撑,实施了一系列精准举措,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一是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夯实一体化发展基础。依托特色资源禀赋,我们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为纽带,整合李二口长城、薛三墩乡村旅游示范村、国保慈云寺、南洋河生态湿地等资源,构建“核心景区引领、乡村景点支撑、生态廊道串联”的全域布局。持续推动李二口长城深化4A级景区建设,薛三墩、慈云寺景区成功创建3A级景区,促进“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化,增强区域文旅吸引力和竞争力。今年起,我们启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致力于打造集“自然风景道、文化旅游路、乡村振兴带、富民发展线”于一体的综合通道,配套建设驿站、观景台、充电桩等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同时,开通一号旅游专线免费公交,串联核心景点,让游客以“零成本交通”解决景区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深化文旅融合创新,丰富优质产品供给。在“文旅+农业”方面,依托玫瑰园、葡萄园等农业资源,开展农事体验、露营等特色活动。在“文旅+康养”方面,充分发挥温泉资源优势,融合养生、理疗等元素,打造康养旅游目的地。在“文旅+非遗”方面,积极开发黑陶、手工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文化进景区、进市场。在“文旅+研学”方面,整合长城文化、红色资源、古建遗存、边塞风情等元素,推出古迹研学、红色巡游等主题线路,形成“一路一特色、一路一主题”的产品体系。在“文旅+体育”方面,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为主轴,承办自行车公开赛、轮滑赛、航拍赛等体育赛事,推动体育精神与边塞文化深度融合,让参与者在竞技中感受长城魅力。
三是强化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市场辐射能级。我们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持续开展“媒体记者天镇行”等大型采访活动,从历史人文、生态景观等多角度讲好天镇故事;主流媒体公众号、视频号实时发布旅游动态与线路信息,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承办全国夏季“村晚”、全省旅发大会现场观摩等大型活动,以及二人台文艺汇演、节日主题展演等特色文艺演出,不断擦亮天镇文旅品牌。
“十四五”以来,天镇县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边塞风光,有效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让这座“塞上边城”焕发出更加迷人的时代风采。
山西画报记者:

请问在“十四五”期间,天镇县在绿色能源方面具体取得了哪些成就和进展?谢谢!
大同市天镇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副局长 贾永军:

感谢您对天镇县绿色能源的关注。“十四五”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省市能源转型部署,坚定不移把绿色能源产业作为我县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积极建设绿电园区和近零碳县区,取得了系统性、突破性进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绿电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我们抢抓能源转型战略机遇,紧跟“东数西算”布局,以晋能、中广核、秦云、国瑞等项目为牵引,全力推动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提升。全县新能源并网装机总量从2021年初的69万千瓦增长至目前的201万千瓦,实现近三倍增长。现有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总装机将突破500万千瓦,标志着天镇从传统能源小县跃升为全市最大的绿电基地,为区域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贡献了天镇力量。
二是多元协同构建能源新产业链。我们积极打造“风光热储+”一体化发展模式,持续扩大风光发电与地热开发利用规模,完善上下游配套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激活新质生产力。依托秦云超级能源综合体,重点布局储能、光储一体化等项目,加快建设源网荷储高效协同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绿电由就地消纳向算力转化跃升,抢占能源价值链高端环节。同时,还前瞻布局数字经济,制定实施数字经济专项规划,系统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与治理数字化“四化”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三是地热资源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我们积极推进地热资源综合勘查与梯级利用,2020年4月成功钻获华北地区温度最高、自流量最大、埋藏最浅的干热岩井,并建成全国中东部地区首座高温地热试验电站,为区域地热规模化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与示范。目前,正加快推进高温地热资源详查与综合利用,积极建设全省地热开发利用中试基地,推动“地热+农业、康养、供暖”等多场景应用,打造一张全省清洁能源的新名片。
四是企地共建共享走出“天镇新路”。我们创新推行“资源整合+股权合作”模式,利用闲置国企厂房等资产,通过参股方式合作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成功争取4万千瓦“驭风行动”乡村振兴风电项目。该模式不仅有效盘活了沉睡的国有资产,还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财政增收发挥了多重效益,真正让绿色能源成果惠及于民。
总而言之,“十四五”时期是天镇绿色能源系统推进、全面起势的关键性五年。我们不仅实现了从“输电力”向“输算力”“输服务”的战略升级,更探索出了一条“能源转型、产业升级、适度多元发展”的天镇路径,将潜在的能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胜势,为县域经济持续向好注入了强劲动力。
山西农民报记者:

天镇县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当前设施蔬菜面积已达4.5万亩,县里对设施蔬菜产业在政策、生产、销售等方面是如何支持的?谢谢!
大同市天镇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 吴彦宇:

谢谢您的提问。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介绍。
首先,政策扶持推动全要素保障,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县委县政府出台《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成立工作专班、蔬菜办等机构,构建起“政策引导+金融赋能+保险托底”的扶持激励体系。一是全类型奖补激励。对新建、改造大棚给予3千至3万元的阶梯式奖补(新建钢架塑料大棚每亩3千元,新建温室大棚每亩2-3万元,改造提升温室大棚每亩1-2万元),2022年至今累计兑现奖补1.7亿元,撬动25亿元社会资本投入设施蔬菜领域,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二是全方位金融支持。协调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全员上阵,开展金融上门服务,四年累计投放设施蔬菜贷款11.9亿元,解决了群众“起步难”问题,强力扶持产业壮大。三是全周期保险护航。推行“财政补240、农户出60”的大棚保险,四年累计承保6.9万亩次,保费2073万元;真金白银的投入,为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为产业系上了安全带。
其次,创新探索推动多元化经营,走出规模拓展新路径。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分类施策”,鼓励创新实践,挖掘发展潜力,探索出四种主体经营模式。一是自主经营型。鼓励有技术有能力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自建或承包大棚,自主生产销售。这种模式灵活性强、积极性高,目前有2万亩,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二是抱团发展型。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户参与生产务工。这种模式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有效增强了设施蔬菜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有1.5万亩。三是龙头带动型。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实行品种、技术、标准、包装、销售“五统一”管理,发展设施蔬菜9千亩,提升了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集体转租型。由村集体统一建设大棚1千亩,租赁给企业和种植大户,探索壮大集体经济新模式,实现集体增收与产业发展互促双赢。
第三,渠道拓展推动大力度营销,构建内外联动新格局。种得好是基础,卖得好才是关键。一是苦练内功,做优本地服务。我们在县内设立90多个蔬菜收购代办点,培育220多名常驻本地的蔬菜经纪人,形成“外地客商+本地代办”的高效流通模式,夏秋季节日销售蔬菜2千吨,覆盖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二是培厚底板,站稳京津市场。积极与北京新发地销售市场对接,稳定市场供应,打响天镇品牌,用最快的速度,将优质蔬菜送到市民的餐桌上。因天镇蔬菜品质好,2023年成为北京新发地蔬菜直供基地。三是借船出海,拓展销售网络。借助我县农业龙头企业京利公司成熟的销售渠道,积极与永辉、华联、物美、美团、京东等大型商超和平台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成功打造出天镇蔬菜“优质菜、放心菜”的品牌形象。

主持人:
谢谢吴彦宇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答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四位发布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三晋通
大同政务
晋公网安备140200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