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新闻发布会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5-10-31 08:35
标题: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灵丘县专场)
文号:
时效: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灵丘县专场)

发布时间:2025-10-31 08:35 来源:大同发布
| | | |

10月30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灵丘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成就,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 曹广涛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大同市“辉煌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灵丘县专场)。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灵丘县委常委、副县长、新闻发言人张洪玉同志,灵丘县发改科技局副局长曹新宏同志,灵丘县文旅局二级主任科员刘军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十四五”以来灵丘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请张洪玉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大同市灵丘县委常委、副县长、新闻发言人 张洪玉: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灵丘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灵丘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十四五”期间,灵丘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市“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聚焦“三区两地”“四个灵丘”发展定位,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67.8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6.6亿元,累计增速27.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6亿元增长至3.4亿元,累计增速3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33万元增长至3.94万元,累计增速1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7万元增长至1.4万元,累计增速30.3%。

(一)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紧扣“大数据+新能源”“特优农业+乡村旅游”两条主线,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数据产业集聚成势。秦淮、京东、秦云等龙头企业持续发展,主营业务收入从2021年的17.39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8.43亿元。秦淮数据1-9期稳定运行,京东数据一期投用、二期在建,秦云数据算力中心主体完工,全县大数据服务器上架规模累计达到35.5万台,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抢抓源网荷储一体化机遇,打造“发-输-配-用”全链条优势,秦能绿电园区等项目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扩容增量。累计建成新能源项目40个,总装机容量1104.5MW,发电量超71亿千瓦时,能源结构转型动力强劲。特优农业提质增效。围绕“延链条、强龙头、创品牌”,依托奥康、晋星等企业,构建起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于一体的肉牛、肉鸭全产业链。坚持“品种、品质、品牌”一体化提升,做好种源保护、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等各项工作,擦亮“灵丘大青背山羊”品牌。深耕有机农业,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大同·车河有机农业论坛、2025年成功申办第三届世界有机示范区大会,“车河实践”成果丰硕。用好水资源,养好冷水鱼,渔业产值稳居全市前列。打造唐河十里蔬菜长廊,带动全县设施农业加速成长。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一核两翼三色四片五功能”行动计划,全面打响“京西福地、山水灵丘”区域品牌。以平型关大捷景区为核心,联动全县革命遗址,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体验带;以唐河大峡谷景区为牵引,整合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与多元业态,推动太行山水游蓬勃发展。成功创建7家A级景区,唐河大峡谷晋级省级旅游度假区。低空经济动能积蓄。武灵机场获A1类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累计吸引46家企业开展飞行测试、广告拍摄等相关业务,实现从“建起来”到“飞起来”的跨越。

(二)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扎实开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安居基础全面夯实。完成76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4885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568户,同步升级水电气暖基础设施,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宜居功能持续提升。新建2处便民市场、12座公共卫生间,推动“一刻钟生活圈”落地见效;实施4个污水处理项目,稳步推进唐河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供水保障能力与运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巍山路带状公园、唐河体育公园、三河治理等项目建成投用,城市绿地持续拓展,人居环境显著优化。交通网络高效贯通。先后实施新农村路,迎宾路、振华东街、沙河路、新华西街、文兴南路等18条等道路管网改造工程,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全面打通育英街,城市空间不断拓展。推进国道336改线工程,新建“四好农村路”229公里、旅游公路176公里,为城乡融通融合注入新活力。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成功申报“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统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打造“风吹稻浪、瓜果飘香、鱼蟹满塘”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村提升行动,通过“五化建设”补齐发展短板,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三)全面提升民生福祉,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新建二中、七中等13个重点项目,一批现代化校园相继落成,成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实践。实施“县管校聘”改革,深化“三名两优”工程,教育软实力持续增强,5年来,521名学生被985、211等重点院校录取,25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2025年高考物理组包揽全市前2名。医疗卫生提质增效。县医院新院区一期工程主体完工,乡村标准化卫生室全面覆盖,县域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县乡帮带”机制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开展检验检测结果互认4.9万项次,惠及患者1.2万余人次,直接节约群众医疗费用305.68万元。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专项行动,大力发展箱包加工产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94万人。实行老年食堂“全覆盖”工程,有力破解老年群体“用餐难”问题。

(四)深入开展生态建设,发展底色愈发鲜亮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是“五管齐下”守护“灵丘蓝”。坚持“治企、减煤、控车、降尘、转型”系统施策,深化工业治理与生态修复,累计造林57.56万亩,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综合指数由6.17降至3.6,改善率41.7%;PM2.5浓度由53微克/立方米降至28微克/立方米,降幅47.2%。二是“五水同治”保障“水常清”。统筹治理饮用水源、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和黑臭水体,推进唐河、沙河流域生态修复,实现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三是“五措并举”坚守“土永净”,坚持“打基础、强管控、抓试点、破难题、防风险”综合施策,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推动矿山“披绿”“焕颜”。持续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守住守牢环境安全底线。

立足新起点,展望新征程,灵丘县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锚定“三区两地”“四个灵丘”目标定位,持续深耕“大数据+新能源”“特优农业+乡村旅游”产业主线,以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灵丘新篇章!

谢谢!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谢谢张洪玉同志。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市场导报记者:

灵丘县发展有机农业已有十多年,请问有机农业在灵丘县域发展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何打算?谢谢!

大同市灵丘县委常委、副县长、新闻发言人 张洪玉:

感谢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从2013年开始,灵丘县就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路径,有机农业已成为灵丘县域发展的“当家产业”,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守护生态底色,通过摒弃农药、化肥,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山区水土环境,筑牢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根基;

二是激活经济活力,以车河有机社区为代表,发展有机种植、养殖及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打造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是助推乡村振兴,有机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业态融合,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吸引人才回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在成效方面,灵丘目前已形成“三大成果”:

产业集群逐步成型,培育了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田脊梁有机专业合作社、山西奥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打造了“车河”、“田脊梁”、“奥宽”、“福田喜柿”等有机农产品品牌,产品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发展模式日趋成熟,探索出“党政主导、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同富裕”的“车河实践”,成为有机农业助推脱贫增收与乡村振兴的典型。

有机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承办大同·车河有机农业论坛和第三届世界有机示范区大会,灵丘已成为有机农业领域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与农业组织、高校及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定。

下一步,灵丘将重点强化四方面建设:

一是强化全域有机示范基地建设,扩大有机种养规模,完善加工、冷链、物流全链条,持续唱响“灵丘有机”品牌;

二是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建设,持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培育本土专业人才,提升产业标准化、科技化水平;

三是强化“有机+”融合发展建设,拓展电商、市集等销售渠道,结合全县文化资源,融入灵丘非遗元素,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打造有机文旅康养综合体,释放多元价值;

四是强化有机农业领域合作,既借鉴有机农业领域先进经验,也积极输出“灵丘方案”,发出更强声音。

谢谢!

黄河新闻网记者:



灵丘文旅产业如何进行差异化发展,与火爆的大同文旅产业及周边文旅形成优势互补?谢谢!

大同市灵丘县文旅局二级主任科员 刘军:

谢谢您的提问。在大同市“全域文旅协同发展”的布局中,灵丘县的差异化定位是全市文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依托“生态绿色”和“革命红色”与主城区形成功能互补。

一、锚定生态绿色基底,打造“民宿+山水康养”差异化场景

灵丘水资源占大同市的近四分之一,孕育了空中草原、唐河大峡谷、桃花山等原生态景观,这与市区古建密集的环境形成鲜明反差。我们以民宿为载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体验优势。

打造“一院一景”的生态民宿集群,如云朵驿栈依托周边山水成为近郊养生胜地。业态延伸赋能,推动“民宿+生态研学”、“民宿+户外休闲”融合,“十里沿河”景区在民宿周边配套奇遇森林亲子探索、空中草原骑射、唐河漂流等项目,让游客从“住山看水”升级为“亲水融绿”,形成与市区“古建打卡”互补的“慢游康养”模式。以空中草原、唐河大峡谷为核心建设生态休闲廊道,并推广车河社区“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形成“市区看古建、灵丘享体验”的格局,精准对接休闲度假客源。

二、深挖红色革命底蕴,构建“研学+红色传承”差异化载体

平型关大捷遗址、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旧址、石矾村八路军359旅旅部旧址等红色遗存是灵丘独有的精神财富,我们跳出传统展馆参观模式,进行巡展演出,并以红色研学为切入点打造沉浸式体验。

在平型关大捷景区依托《烽火平型关》实景剧演出等沉浸式项目强化红色记忆体验;在大同启动了“灵丘红韵·平城回响”红色文化巡展活动,该活动走进大同市40余家市直中小学,巡展设置了“灵丘县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展”和“英雄之旅——白求恩在灵丘”两大主题板块,通过“静态展览+动态宣讲”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呈现灵丘红色底蕴,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场景;培育平型关含水小寨等红色主题民宿,采用怀旧装修风格,设置红色书籍角与热炕体验房,打造成集红色记忆、民俗传承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让游客在住宿中触摸历史。将红色民宿与平型关大捷景区、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旧址串联,民宿作为研学基地提供课程配套与食宿服务,形成“参观+体验+研学”的完整红色产业链。

三、推动“红、绿”资源深度融合,创新“全域体验”差异化模式

灵丘的核心优势在于“一核两翼”驱动,“红绿”资源融合。灵丘将持续深化“京西福地山水灵丘”品牌,将红色景点与生态廊道串联,构建“红色研学+绿色休闲”的复合型产品体系,让灵丘的红色文化与绿色物产通过融合创新走向市场,既让游客在红色教育中感悟历史,又能在山水风光中享受康养,形成“红”为魂、“绿”为韵独特文旅生态,有效吸引京津冀等客群,为县域文旅与乡村振兴结合提供可落地的融合范式。

山西经济日报记者:

近年来大同依托“能源+算力”独特优势,全力打造“算力之城”,请问灵丘在推进算力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谢谢!

大同市灵丘县发改科技局副局长 曹新宏:

感谢记者提问。灵丘自然区位条件优越,位于北京2小时经济圈、雄安1.5小时经济圈范围内,是大同乃至内蒙地区对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我县聚焦产业转型“四大赛道”,发挥“接壤河北、比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加快谋划和布局数字产业,积极承接首都地区数字产业外溢,高质量建设面向京津冀的数字经济先行地,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培育未来竞争优势。

一是高位推动,及早谋划部署。从2018年开始,我县规划建设总面积9.93平方公里的大数据产业园区,持续改善水、电、路、网等基础条件,实现“七通一平”,提升数字产业承载能力;先后引进秦淮、京东、秦云等头部企业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推动数据中心集聚发展。目前,秦淮数据1-9期投入运营,IT总容量352MW,上架机柜14.08万台,服务器35万台,累计营收164.9亿元,累计全口径缴税48611万元。10期已完成地勘,现正在办理规划许可证。京东数据1期交付使用,上架服务器5000台,累计营收4603.976万元。二、三期正在有序推进中。秦云算力中心楼、柴发楼(主要作用在于为主数据中心提供应急电源)主体已完成。2023年,我县成功获批市级大数据专业镇。

二是补链延链,助力产业转型。立足数据中心集聚优势,依托数据中心产业集群产生的数据处理和装备制造需求,以市场换产业,逐步推动数据和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本地化生产、制造、维护、应用,实现“从有到优”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秦淮、京东、秦云公司为龙头,关联企业多达25家的数字产业集群,其中规上服务业企业10家,涵盖数据服务、机箱机柜加工、新能源等行业。2024年数字经济主营业务收入58.43亿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6.6亿元,数据产业增加值完成26.15亿元,贡献率30.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18亿元,数据产业完成12.61亿元,贡献率20.61%;财政总收入7.2亿元,其中数据产业完成1.19亿元,占比达到16.5%;第一、二、三产业发生结构性转变,三次产业占比从2018年的10.6:37.1:52.3调整为2024年的11.7:14.5:73.8,第二产业下降22.6%,第三产业增加21.6%。

三是算电协同,推动融合发展。依托我县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新能源项目建设基础,谋划建设秦能超级能源综合体算电协同绿电园区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85亩,全部为新增负荷,最大用电负荷约25万千瓦。园区拟建设新能源50万千瓦,其中集中式风电3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20万千瓦。绿电通过新建专线专变直连园区,配套50MW/100MWh的储能电站,实现绿电在园区内就地消纳,大电网保障剩余电力需求。9月15日项目正式获批,将在推进算力产业与能源转型深入融合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秦淮数据也谋划建设500MW算电协同项目,拟以“绿电直连”将新能源直接接入秦淮数据220kV用户站全部消纳。

总的来说,我县发展大数据产业有基础、有优势、也有潜力。作为全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先行地,我们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快生态构建、人才培养,推动数据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不断延长数字经济产业链条,打造“京西数都、太行云谷”。

主持人:

谢谢曹新宏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答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三位发布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