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新闻发布会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5-10-13 10:01
标题: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水务局专场)
文号:
时效: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水务局专场)

发布时间:2025-10-13 10:01 来源:大同发布
| | | |

10月10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水利工作推进情况与取得的成果,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瑶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大同市“辉煌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水务局专场)。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雁宽同志,市水务局规划计划科科长闫鹏程同志,市水务局水土保持科科长王建周同志,市水务局水利管理科科长孟勇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十四五”以来水利工作推进情况与取得的成果,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请王雁宽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大同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王雁宽: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市水务局党组感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大同水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我市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278立方米,比全省平均值低103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3.7%,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十四五”以来,全市水利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决策部署,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抗旱建设、河湖泉域生态保护治理等方面不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提供坚强的水支撑、水保障。

一是强化刚性约束,水资源集约节约达到新水平。严格落实“四水四定”主体责任,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与现状,制定并实施《大同市海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精打细算用好水、从严从细管好水。持续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十四五”以来全市年度用水总量均控制在7.36亿立方米以内;今年上半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5%;2024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8,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同时,完成各开发区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严控高耗水服务业和绿化用水,推动黄河水有序增用,2024年成功申报为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全市10个县区今年将全部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是优化配置格局,水网建设实现新突破。2023年9月,我市成功入选为全国第一批7个市级水网先导区之一。全市紧抓构建国家水网政策契机,突出补短板、解近忧、谋长远,编制了《大同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2-2035年)》,制定了《大同市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按照“一网牵引、四网融合”建设思路打造“三横四纵、五库连通”现代水网。目前,先导区项目已开工52个、完工20个,落实投资56.25亿元,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和重要水源工程,大同水网先导区建设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三是守牢安全底线,防汛抗旱取得新成效。一手抓防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防为主、以避为上”的防御理念,加快构建由水库、中小河流、山洪沟道等组成的全市防洪工程体系,全面加强对水库、淤地坝、河道堤防、山洪灾害村和在建工程等防御重点的帮扶指导,与保定市、张家口市、乌兰察布市水利部门共同建立起跨市洪水防御工作机制,通过持续加密会商研判、强化“四预”措施、开展隐患排查、严格值班值守,确保全市连年安全度汛。一手抓抗旱,加大旱情排查力度,科学调度抗旱水资源,确保了城乡供水安全和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

四是坚持系统治理,水生态修复展现新面貌。管河治河合力全面汇聚,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06条河流全部建立起党政领导主抓、主干、主责的河长体系,深入推进“河长+河警长+检察长”治河新模式,扎实开展河道“清四乱”“妨碍行洪”等专项整治行动,我市连续四年被省河长办评为河长制考核成绩优秀市,选送作品连续五届入围水利部“守护幸福河湖”短视频公益大赛获奖作品,其中2023和2024年连续荣获二等奖。水土保持规划空间约束和管控力度不断强化,严格落实各项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47.87平方公里,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积极开展永定河生态补水,2021年以来累计向永定河实施生态补水超12亿立方米,确保了“一泓清水进北京”,为缓解首都用水紧张局面、实现永定河全年全线有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是立足强基固本,农村水利迈上新台阶。一方面,全面推广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实施了天镇、浑源、云州、灵丘、广灵等县区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工程,全市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47处,农村饮水受益总人口129.86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99%,规模化率达54.3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群众用水需求得到全面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灌区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了册田、唐峪、兰玉堡等9座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新增灌溉面积1.34万亩,恢复灌溉面积8.6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77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十五五”各项水利工作,为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全市水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谢谢王雁宽同志。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日报记者:

大同市作为全国首批市级水网先导区,重点实施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水神堂城头会全域保护与水源置换等骨干水网工程,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大同市水网建设的进展情况?谢谢!

大同市水务局规划计划科科长 闫鹏程: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水利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行、突出重点”为原则,奋力“走在前,做示范”,按照“三横四纵、五库连通”的现代水网总体布局,有序推进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水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系统谋划方面,统筹市、县两级水网规划编制工作,做到统一规划、合理衔接。2023年8月,大同市水网规划经省水利厅技术审核、大同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是全省批复的第一个市级水网规划。2024年6月,大同市市级和所辖10个县区的水网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批复,率先在全省建立“1+10”的水网规划体系,市县级水网规划实现“两个100%”。

组织保障方面,建立了“专班统筹、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市长挂帅的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工作专班,市委书记、市长时刻关注水网建设进展情况,多次专题听取工作汇报,推进骨干水网工程建设。市水务局同步成立工作小组,实行周统计、月调度,对先导区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指导,确保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项目推进方面,先导区项目已开工52个,累计完成投资47.45亿元。水网建设以自然水系、重点引调水工程为“纲”,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水神堂、城头会泉域保护及水源置换等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以水系连通工程、县域配套工程、灌区工程等河湖水系及输配水通道为“目”,御河、南洋河等河道生态修复初见成效,浑源、云州、灵丘等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以及册田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等正在加快推进。以水库和泉水等具有控制性功能的水源工程为“结”,守口堡水库、王千庄水库主体已完工,赵家窑水库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及供水工程计划今年开工,“三横四纵、五库连通”的大同水网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改革创新方面,一是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建立“财政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与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万家寨水控集团等国企开展合作,以“专项债+市场化融资”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先导区建设项目已落实投资56.25亿元,其中社会资本占比达到44.5%。二是积极推行“投建运管”一体化模式,将永定河流域治理投建运管一体化模式推广到水网骨干工程中,吸引国企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建设。三是推进大同市水权水市场改革试点,印发《大同市桑干河流域水权水市场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初步建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流转顺畅的水权体系。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我市将继续以水网建设为引领,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创新活力,为资源型城市破解水瓶颈贡献“大同智慧”和“大同方案”。

谢谢!

山西科技报记者:



作为“煤长水短”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全市的“绿色版图”不断延伸,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请问我们采取了哪些关键措施助力这一生态变化?谢谢!

大同市水务局水土保持科科长 王建周: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和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注。大家知道,大同市地处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毛乌素沙漠东缘延伸地带,由于水资源短缺、风大沙多,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印发了《大同市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大同市水土保持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启动了《大同市水土保持规划(2022—2035年)》修编,大力实施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0平方公里,到2024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394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1.93%,较2020年提高2.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值6.43个百分点。

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不断的努力,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21年,阳高县被水利部认定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2022年,大同市水务局被水利部表彰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2023年,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水利部认定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24年,我市圆满承办了“全国水土保持局(处)长工作会议”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24年年会”,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影响力持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构建“大水保”工作格局,全力完成“十四五”期间各项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各项水保工作举措,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谢谢!

山西农民报记者:

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防汛工作压力陡增,请介绍一下大同市“十四五”期间水务部门是如何保障全市防洪安全的?谢谢!

大同市水务局水利管理科科长 孟勇: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期间,面对极端严峻、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雨带北移、面弱点强的降雨形势,全市水利系统紧紧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目标,不断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一是全面加强责任落实。近年来,市水务局持续压紧压实各级责任,每年汛前对全市62座水库、12座骨干淤地坝、12条重点河段防汛相关责任人进行公开公示,压实责任;及时修订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防汛应急预案、淤地坝应急预案以及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优化完善。

二是持续强化帮扶指导。每年成立防汛包联指导工作组,由局副处级领导干部带队,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工作原则,持续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另外,及时调整、更新水利技术专家库,将更多防汛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调整充实到专家队伍当中,确保一旦遇有险情,能够迅速开展指导工作。

三是完善防洪工程体系。近年来,实施了册田、孤峰山、十里河、直峪、枕头河、华山、王庄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了桑干河、御河、十里河、淤泥河、坊城河、荞麦川河等河道部分河段治理工程,启动了浑河、壶流河、口泉河、源子河等河道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和天镇县、阳高县部分重点山洪沟道治理工程,构建起由水库、中小河流、山洪沟道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市水务局连续4年被省水利厅评为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先进单位。

四是积极开展培训演练。围绕水库、淤地坝抢险,山洪灾害防御、在建工程防汛应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桌面推演或实战演练,滚动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强化全市水利系统防汛关键岗位人员知识储备,特别是今年5月全省水旱灾害防御演练由我市承办,进一步提升了从业人员完善预案、规范管理、排查隐患、应急值守能力和群众自救互救水平。

今年入汛以来,过境洪水和强降雨罕见叠加,市水务局提前预警、科学调度,成功应对7月24日、8月19日、8月27日3次御河大规模洪水过境过程,洪水平稳顺畅通过御河城区段,防汛工作受到社会各界肯定。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厅工作计划,持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道治理以及防洪能力提升等工程,同时以今年的强降雨过程为鉴,将河库水系联通作为重点,科学、合理谋划“十五五”项目,进一步提高河道、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的防洪标准和行洪能力,坚守水旱灾害防御底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谢谢!

大同日报记者:

近年来,大同市地下水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那么针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大同市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谢谢!

大同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王雁宽: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全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管、节、闭、治、补”五策并举,打好地下水超采治理“组合拳”,推动全市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

一是持续夯实“管”的责任。强化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定《大同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明确2021—2025年超采区累计压减地下水2450万立方米的目标,目前已压减3310.6万立方米,超额完成了“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去年,全市地下水超采区监测点水位月平均同比上升1.33米;今年1-8月,全市地下水超采区监测点水位月平均同比上升3.25米。

二是持续优先“节”的方略。深入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三大行动。农业节水增效上,持续推广膜下滴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推进农业灌溉机井“以电折水”取水计量,今年全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达到0.583。工业节水减排上,将年用水量超过1万立方米的工业企业纳入重点用水户监管范围,加快先进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6家企业成功评定为省级节水型企业。城镇节水降损上,加大节水宣传力度,严管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严控绿化、景观等用水,持续推进再生水回用。积极开展节水型高校和社会建设,大同大学已建成节水型高校;全市9个县区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云冈区今年完成后将达到100%,提前完成了“十四五”省里确定的70%目标。

三是持续抓牢“闭”的举措。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全面排查供水管网覆盖区域内的自备井,依法依规关停封堵,2021-2024年累计关井242眼,做到应关尽关;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下水管控及整治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查处转供水、无证取水、无序取水、超许可取水等行为。

四是持续突出“治”的关键。“十四五”以来,全市在超采区和泉域保护范围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10个,压采地下水1215.8万立方米,去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相比2020年下降20.4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相比2020年下降25.29%。

五是持续抓实“补”的环节。把生态补水作为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常态化开展引黄入桑、引黄入御等生态补水,不断拓展补水区域,“十四五”以来累计向永定河实施生态补水超12亿立方米,有效涵养回补了沿线地下水资源。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面搞节水、用好黄河水、严控地下水、优先地表水、保障生态水、鼓励再生水”的思路,持续强化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全力推动工作落实、巩固治理成效,确保水资源获得充分保护、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谢谢!

主持人:

谢谢王雁宽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答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四位发布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