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法治政府建设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4-03-08 15:07
标题: 大同市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文号:
时效:

大同市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4-03-08 15:07 来源:大同市人民政府
| | | |

2023年,大同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全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充分压实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将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治政府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落实中心组学法、宪法宣誓、年度报告等工作制度,推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终述法常态化。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各类培训必学内容、各级党校必修课程,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到学习培训全领域。

二是加强统筹谋划和协调推动。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创建质量,灵丘县被命名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云冈区“创新调解模式助力高质量发展”项目被命名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深化与国内高端法治智库合作,开展法治乡镇建设和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课题研究,切实打通基层法治建设“最后一公里”。对全市贯彻落实“一规划两纲要”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聘请第三方对市本级、市经开区、各县(区)和市政府各部门上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进行评议。联合中国法律史学会共同推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挖掘整理和创造性转化,并举办首届“平城法治论坛”,取得丰硕成果。

三是切实抓好学法用法。市政府严格落实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开展法治专题学习4次,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二)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持续营造更优法治环境

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编制《标准化办事指南》,梳理制定《大同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推动同一事项,同要素管理、同标准办理。首创“60-67890(企业服务一拨就灵)帮代办”联通联办机制,打造“一同办”大同模式。积极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市级集成套餐达100个,县级平均达295个。深化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下放市级部分行政权力事项,实现“区内事、区内办”。打造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改革试点,推动政务服务由“多窗申请”向“一窗受理”转变。推动跨省通办,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区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推动资格资质行政许可结果互认,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组建“重点项目审批中心”和“帮办代办服务中心”,重点单位实行“一对一”帮办服务,全市落实省市207个重点审批项目按大类实行专人跟踪调度,主动服务。全市各级监管部门充分运用“互联网+监管”平台,强化监管成效。

二是优化制度保障。制定《大同市全面创优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大同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工作方案》《大同市2023年市场主体提升年行动计划》《2023年大同市营商环境创新提升改革事项清单》等一系列文件,为全市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共核审政府文件83份,完成网上筛查文件620份。进一步推进“清理隐性壁垒、规范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对市本级自2012年以来印发的7万余份各类涉营商环境的规范性、政策性文件逐一排查梳理,精准摸清底数,严格评估审核,切实帮助企业打通各类断点、难点、堵点、痛点。

三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功举办京津冀晋信用协同发展大会,发布京津冀晋信用报告、信用协同监管、企业综合信用评价结果互认机制。健全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立“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制度;印发《大同市涉企补偿救济实施意见(试行)》,探索建立企业合法权益补偿救济机制,依法依规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创建“信用大同”品牌,提升大同“信用度”,依法依规公示70万余份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示5.5万家市场主体信用综合评价结果。积极探索建立企业重整期间信用修复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税务、银行、保险、证券等部门信息交互共享,为符合条件的破产重整企业进行信用修复。进一步拓展“信易+”应用,加大“信易贷”推广力度,推进“信易贷”平台建设,实现与省级节点对接,“信用+医疗”应用取得显著进展。

四是强化法治服务。制定《大同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办法(试行)》,让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深入开展全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023年专项行动,细化列出12方面36项工作举措。依托大同市民营企业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专班,为各类企业提供专业精准“法律体检服务”。组建高水平法律服务团队、民营企业维权律师团,持续开展“送法进企业”“法律服务团进开发区”“万所联万会”“法治体检”等系列活动,建立“大同专业镇律师服务团”,设立市级商事调解组织,专业提供商事领域纠纷调解法律服务。确定并实施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商业中心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等12件法治为民实事项目,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提供高质量制度供给

一是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在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中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质、区域特点,印发《大同市人民政府2023年度立法计划》。推动完成《大同市湿地保护条例》《大同市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条例》《大同市博物馆促进发展条例》《大同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等5部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推动完成《大同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

二是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认真落实《大同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及备案管理办法》,严格把控文件制发关口,规范发文前审核程序,制定《大同市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大同市灭火救援奖励资金发放办法》《大同市促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77件市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和规范性文件,全部通过合法性审核。举办“全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与备案审查工作”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有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健全程序机制,提升政府依法决策水平

一是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落实《大同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在政府重大决策、重大投资项目上严格落实合法性审查制度,将政府行政决策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有力保证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签订《大同市人民政府与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57件市政府合同;制定并公示《2023年度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目录》,高度重视专家论证意见,有效吸纳风险评估建议。

二是深化政府法律顾问服务。制定《大同市党政机关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党政机关法律顾问的选任条件、工作职责、权利义务、管理考核和职业保障,有力提升党政机关依法决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市政府办公室发文办理流程的通知》,在政府发文、常务会议议题送审等方面均将合法性审查作为必备程序。

(五)提升综合效能,行政执法公正严明

一是持续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行政执法统计年报工作,形成全市执法数据统计分析情况报告,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公示。统一编制并公示《大同市行政执法部门柔性执法清单(2023版)》,涉及市场监督管理、城市管理、生态环境、消防应急等26个执法领域860项执法事项,推动行政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开展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实施交通运输领域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有效提高执法队伍的能力素质,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市市场监管局深入落实《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市文旅局等有关单位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进一步夯实履职尽责、执法规范基础。

二是推动完善乡镇(街道)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在全省率先汇编乡镇(街道)行政处罚权裁量基准清单53项,获得上级部门肯定并在全省推广。组织开展乡镇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年活动,对126个乡镇(街道)开展全覆盖式调研指导。完成司法所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办公室挂牌工作,“室所联动”打通行政执法监督“最后一公里”。加强乡镇(街道)执法人员专业法律知识培训,2023年,全市282名乡镇(街道)执法人员通过公共法律知识考试并取得执法资格。

三是依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各执法部门行政执法持续公开透明、执法全过程记录持续加强、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持续规范。市应急管理局成立案件审理委员会,市文旅局建立二级案件审定委员会,确保每一个重大执法决定合法合规。全省首家编印《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指引》,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监督活动。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聘任行政执法监督员55名并开展实地监督工作。开展2023年度市直重点执法领域案卷评查,针对案卷评查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梳理、汇总、分析,并及时向各单位进行反馈。

(六)完善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一是加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设。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调查评估等机制,依法推进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治建设。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妥善应对冰雪、暴雨灾害。研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置程序和协调联动机制,全面运用国家应急管理部“互联网+执法”系统开展行政执法检查活动,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二是实施科学有效监管。积极运用“互联网+监管”系统,全年共录入1491条监管行为数据,严格立案查处程序,进一步提升监管服务效能。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三项岗位人员”培训,全年累计培训489期21804人,考试通过19741人,通过率为90.5%,通过分层次、多种类的培训,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能力整体提升。

(七)强化监督制约,行政权力规范运行

一是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组建行政复议专家委员会,全市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93件,有效发挥了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办理市政府行政诉讼案件82件,召开重大复杂案件协调会7次。制定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2023年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94.8%,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意识、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全面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全年统一规范市县两级政府信息公开平台12个,建立主动公开目录2239个,实现了按要素查找。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常务会议10次、新闻发布会52场,回应热点关切46次,政府文件42件、政策解读35件、政府信息21664条。在2023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法治蓝皮书”中,大同市政府透明指数在全国49家较大的市政府(包括27家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5个、17个较大的市)中排名25位,较2020年提升18名。

三是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强化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跟踪督办,确保建议提案办理进度加快、办理质量提升。全年共办理11件省人大代表建议和12件省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14件,市政协委员提案279件,所有建议提案均在规定时限内办复。

(八)完善依法治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一是培育全民法治信仰。深入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在全省率先创新开展普法评估工作,委托第三方对各县(区)普法工作进行专项测评,积极提升普法质效。迎接并通过省“八五”普法中期评估。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各单位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推进“以案释法”活动,使司法实践、行政执法和法律服务的过程成为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的过程。创新开展“与基层结对共建”、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15国家安全教育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12·4宪法宣传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集中宣传等普法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持续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为全市466所中小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各单位积极拍摄制作民法典、反电信诈骗等系列微视频并在各大网络平台推广;联合云冈区建成市级法治文化广场,完成万达广场民法典宣传角等多个普法场所建设,法治文化阵地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加大基层法治创建力度,有序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教育基地创建工作,25个村(社区)被评为第二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8个村(社区)被评为第二批“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个单位被评为第二批“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二是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完成“12345”和“12348”合并整合,编印出台《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指引》。实施“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34626余人次,法律援助案件2520件,特殊群体援助案件940件。办理公证31952件,司法鉴定案件3239件、仲裁案件225件。深入开展“一社区一律师普法零距离”公益法律服务活动,组织律师与平城区、云冈区307个社区对接,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坚持依法分类处理和解决信访问题,全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受理群众诉求104.8万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积极开展5个省级“枫桥式”派出所和10个省级“枫桥式”司法所的创建工作,平城分局北街派出所被命名为全国第三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面推动全国司法协理员制度试点工作。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全市人民调解组织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4076件。在全市6569个网格党组织全部推行“五个一”工作法(一面党旗建强战斗堡垒,一张卡片亮明党员身份,一份清单明确职责任务,一本台账记录群众诉求,一个微信群联系千家万户),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全市网格员共成功调处纠纷26460件。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仍需提升。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不够全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化解问题的能力仍不足。

二是法治政府建设发展不够均衡。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力度不足,法治工作队伍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三是行政执法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办案人员法治执法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执法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仍有差距,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智慧普法的形式较为单一。

三、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要求,坚持将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一)强化部署推动力度。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始终把法治建设摆在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切实担负起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召开第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及市委依法治市办第五次会议暨整改整治工作推进会。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展情况,审议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并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等重点工作亲自研究部署。2023年,市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就依法治市工作专门批示49次,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共研究法治建设工作15次,对全面深化依法治市实践,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大同作出部署。制定出台《大同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大同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2023年度工作清单》及大同市进一步贯彻落实“一规划两纲要”工作任务清单,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实现了法治建设有方向、有目标、有规划、有行动。

(二)坚持督促检查推动。专项部署开展中央依法治国办市县法治建设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推进整改整治工作,在抓落实促提升上取得实效。按照“督考一体”推进模式,常态化开展全面依法治市督察,推动法治督察向纵深发展。通过实地督察和书面督察的形式,对10个县(区)和78家市直部门集中开展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专项考核。立足全市法治建设工作实际,将述法大会与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大会相结合,同步进行,压实法治建设责任人职责。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干部考核评价事项、党委巡察内容,有力推动中央、省市委各项法治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始终全面支持推动。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全面领导,高位推进法治建设,健全完善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各项工作机制,把全市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坚定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委、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督促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特别是不得违规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大力提升领导干部尤其是政法系统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

四、履行法院生效判决情况

在2023年“三晋执行利剑”攻坚行动中,全市挂牌的涉党政机关33件执行案件全部办结。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大同市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转型“四步走”战略目标,深入推进“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按照市委构建“15886”工作体系总体部署,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一是提升政治站位,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强化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常态化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建立全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制度,编制开发法律考试题库,建设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平台。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七进”宣讲,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培训班,使“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关键领域”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切实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

二是提升工作实效,细化实化法治政府建设主体职责。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的整体部署和省市实施方案相关要求,组织开展市本级创建全省、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积极培育重点县(区)、亮点工作项目参加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力争在示范创建中取得新突破。委托高校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课题研究,推动全市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联合高端法治智库创新开展深化法治乡镇(街道)建设项目,切实提高法治乡镇(街道)建设质效。

三是提升法治水平,推进政府权力运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重大行政决策质量,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和时限发布决策目录,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对重大措施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深化政务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3.0版改革,推出更多“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套餐。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政务服务“全程网办”,完善联通省级、覆盖市、县、乡、村五级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营造更优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四是提升执法质效,积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持续深化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出台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重点领域执法监管力度。对全市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全员轮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依法审慎办理涉企行政执法案件,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全面落实“两轻一免”(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于处罚)清单。加快建设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平台,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

五是提升人才储备,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大同市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举措》,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法治工作队伍。加强对律师队伍的政治引领,强化教育、管理和服务。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储备,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