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市级政策文字解读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1-11-23 10:15
标题: 大同市“十四五”营商环境建设规划
文号:
时效:

大同市“十四五”营商环境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21-11-23 10:15 来源:大同市行政审批局
| | | |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表中央要求,对标发达地区做法,对接国际通行的投资贸易规则,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进经济转型,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创优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二)发展形势

全国各地新一轮的发展竞争正在由过去比政策、比资源、比土地转向比环境、比信用、比服务,归根结底就是比营商环境。尽管近年来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高质量转型发展要求相比、与国际一流地区先进经验相比、与国内最佳实践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下大力气优化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转型发展根本要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聚焦转型出雏型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对表中央要求,对标先进地区做法,对接国际通行投资贸易规则,按照“三无”“三可”(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可预期、可信贷、可发展)营商环境建设理念,从思想理念上提升,从体制机制上创新,从监管服务上突破,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打造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把我市建设更高标准美丽大同、更高质量富裕大同、更高品质幸福大同。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转型、坚持公平法治、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协同联动。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末,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廉洁务实的政务环境、高效便捷的市场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基本形成。

三、重点改革任务

(一)建设审批最少的营商环境。

1.提高市场准入开放度。

2.提高市场竞争开放度。

3.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4.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5.深化“证照分离”改革。

6.实施“园区事,园区办”。

7.推行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

8.实行行政审批容缺受理。

(二)建设流程最优的营商环境。

9.打造政务服务总门户。

10.推进“一件事”流程再造。

11.深化政务服务全程网办。

12.探索异地可办跨省通办。

13.建立重点转型项目审批快速通道。

14.推广应用“首证通”新模式。

(三)建设体制最顺的营商环境。

15.完善营商环境建设法治保障。

16.构建职能清晰协同高效执行力强的行政运行机制。

17.健全完善市场主体保护制度。

18.全面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

19.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要素配置体系。

20.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

21.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应用场景。

22.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3.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24.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

25.探索实施更具弹性的包容审慎监管。

(四)建设机制最活的营商环境。

26.拓展“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

27.完善“一个系统管监管”改革。

28.推进“一个平台管交易”改革。

29.优化“一条热线管便民”功能。

30.强化民商事案件司法保障。

31.健全企业参与政策制定机制。

32.建立企业诉求直达立办机制。

(五)建设效率最高的营商环境。

33.推行企业开办“0.5天”“零成本”。

34.推进市场主体倍增行动。

35.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新机制。

36.健全政务数据实时共享机制。

37.办理建筑许可效率和质量双提升。

38.简化水电气暖等市政设施接入。

39.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

40.提高企业获得信贷便利度。

41.优化提升纳税服务便利度。

42.推进劳动力市场透明高效。

43.推进阳光政府采购和招投标。

(六)建设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

44.探索“秒报秒批”服务。

45.推行“不打烊”政务服务。

46.全面推行导办帮办代办服务。

47.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

48.建设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

49.探索“凡有先例皆可为”。

50.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51.健全完善企业家荣誉制度。

52.加强社会共治监管。

53.创新多元化纠纷化解。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容错机制、实施专项考核、加大宣传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