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新闻发布会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5-09-26 08:53
标题: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残疾人联合会专场)
文号:
时效: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残疾人联合会专场)

发布时间:2025-09-26 08:53 来源:大同发布
| | | |

9月24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 曹广涛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大同市“辉煌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残疾人联合会专场)。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新闻发言人张博同志,市残联组联科科长丁雅君同志,市残疾人服务指导中心主任王雅丽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请张博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大同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新闻发言人 张博:


首先,我代表市残联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十四五”以来,全市各级残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批示和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全方位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砥砺奋进,服务大局,我市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就,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残疾人事业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健全

“十四五”时期,我市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从全局角度为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稳定保障,进一步增强残疾人民生福祉。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各地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形成群团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合力,残疾人群众政治引领增强,团结带领全市残疾人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二、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精准推动助残服务项目落地。市残联坚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以残疾儿童、困难和重度残疾人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准实施助残服务项目,“十四五”时期,累计投入13232.44万元,为我市残疾人提供了多元化助残服务。精准助残服务工程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成为影响广泛的助残服务品牌。

二是持续强化兜底保障政策落实。开展系列扶残助残专项行动,为巩固拓展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累计为全市27.36万名持证残疾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兑现理赔金额168.59万元,952人次残疾人受益。为3951人次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托养一人、解放一家效果突显。

“十四五”时期,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3787.89万元,累计服务393万人次,惠及8.97万名残疾人,实现应补尽补。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0%以上,其中重度残疾人参保率100%,实现应保尽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率达100%。

三是帮助解决困难残疾人需求。积极开展困难残疾人走访探视工作,全市建立入户访视清单12481人次,访视困难残疾人12503人次。2024、2025年连续两年开展“助残暖冬”行动,以全市“三类户”残疾人为重点,累计发放慰问金80余万元,慰问品900份,实现困难残疾人家庭全覆盖,确保了全市特殊困难残疾人温暖过冬。

四是有力推进市政府民生实事。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生活补贴和农村“三类”残疾人电动农用车电费补贴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2024年750名残疾儿童领取生活补贴,1161名农村“三类”残疾人领取了电费补贴。今年,这两项工作正在按时序实施中。

三、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一是推动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落实中组部等五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就业年审机关、企事业单位932家,按比例安排2951名残疾人就业。

二是拓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持续打造残疾人就业培训亮点示范项目,广灵县山西巧娘宫科技有限公司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美丽工坊”示范机构。携手爱心企业“大同市娜么爱珠宝店”打造了“向阳花计划”,即残疾人手工编织创业基地。“向阳花计划”开展以来,已有260余名残疾人接受了专业培训,并加入了手工编织团队,月均收入2000余元,实现了经济独立,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得到中国残联、省残联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为就业年龄段内的自主创业残疾人或实现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残疾人发放自主就业创业补贴30.81万元,惠及91人,有效鼓励和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完成98名高校残疾人毕业生、2823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助力残疾人充分挖掘自身职业潜能,拓展多元就业路径。

三是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落实“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在全市组织实施促进就业行动,培育1个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课程资源,分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481人接受培训,149人实现稳定就业。

四是优化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就业服务前置,推动实现用人单位岗位信息和残疾人就业创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做到残疾人求职有门、就业有路。建立“一人一策”就业服务档案,落实动态更新,真正做到人员底数清、就业需求清、服务情况清。“十四五”期间,高校残疾人毕业生510人,实现单位就业72人,灵活就业292人。

四、残疾人康复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一是康复救助体系不断健全。不断加强康复服务制度保障和机构规范化管理,市县两级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网络逐步搭建,现有各类机构27个。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救助3575名;为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服务34509人,覆盖率96.7%,残疾人康复覆盖面不断扩大。

二是基本康复服务稳中有进。对符合条件有基本型辅助器具需求的残疾人给予支持,确定了定制验配类机构13家,补贴7933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53872名残疾人享受服务,签约率85%以上。为广大残疾人开展了诊疗服务、健康体检、健康指导咨询,建立了健康档案等服务,残疾人获得感极大增强。

五、残疾人教育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十四五”期间,我市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同仁、同慧、同融”为办学思想,提出“三生”办学目标,相继培养82名残疾人学生迈入高等学府,听障学生本科升学率85.7%,视障学生就业率100%。平城、灵丘等7个县区均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实现20万人口以上县(区)特教学校全覆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400余名在校生,160余名送教生,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大幅提升。投入资金843.5万元对1732名残疾人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进行资助,实现了“应资助尽资助”的目标,切实减轻了残疾人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持续打造“家庭+机构+社会”“医教结合”“残健合一”的特殊儿童教育新亮点,听障儿童入普幼普小率逐年增高,康复率达80%,晋北地区特殊儿童康复教育行业的“领头羊”效应凸显,赢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群众口碑。

六、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进一步丰富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开展残疾人“五个一”文化进家庭项目,投入16万元覆盖320户,残疾人家庭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投入23.6万元覆盖23个社区,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市特殊教育学校被确定为全省残疾人艺术体育训练基地;广灵县山西巧娘宫科技有限公司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市图书馆建设盲文阅览室,为视障读者汲取知识提供温暖港湾。投入47.24万元在我市多个新闻媒体开办了广播专栏。积极发掘和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小提琴独奏《伟大的北京》获得一等类节目。参加第十一届山西省残疾人艺术汇演,3个节目获一等奖,1个节目获二等奖,市残联获优秀组织奖。我市爱乐残疾人艺术中心合唱团65名残疾人首次登上山西大剧院的舞台,以精彩、震撼、感人的演出唱响对党和祖国的感恩和赞美。

二是精心打造残疾人“幸福感”工程。竞技性体育屡创新高,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银牌1枚;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山西省残疾人运动会,获得53金43银17铜,金牌总数全省第一,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群众性体育项目激情燃放,持续推动各县(区)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建设,创新开展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健身周、特奥日等活动品牌,带动残疾人融入社会大家庭。不断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开展“颂党恩、跟党走”曲艺观演活动,边远山区残疾人群众首次走出家门,来到古城,在视听盛宴中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七、残疾人平等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一是残疾人权益保障逐步完善。市县残联建成残疾人法律救助站,乡村两级残联实现法律服务站点全域覆盖。市“两会”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建议提案22件,39名残疾人、残疾人亲属和残疾人工作者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二是扶残助残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泛宣传各类惠残政策、讲述残疾人励志故事、传播助残好声音,各类惠残政策、工作动态、自强故事即时发布,宣传信息精准送达、宣传效率极大提升、宣传范围不断扩大。南建英小儿推拿按摩中医馆院长南建英和平城区残联分别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和“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王翔、云冈区人民检察院等14名个人和单位在山西省第七次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结对助残、志愿助残更加活跃,形成了“残联绿,志愿红”助残志愿服务品牌,在困难残疾人慰问、辅具捐赠、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帮扶残疾人5500余人次。“99公益日”期间,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山西省积善助残计划”公益项目,“十四五”期间,为我市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助困助学、就业扶持、乡村振兴等方面筹款55.6万余元。

三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更加优化。投入1491.49万元为4088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向993名残疾人发放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推动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在10处重要路段的人行横道安装过街音响提示装置,推动传统设施向“数字无障碍”转型,为残疾人的出行生活提供了便利。

四是残疾人服务设施更趋完善。现有各类服务设施14个,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在建项目大同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及综合服务设施,建成后将有效破解我市在残疾人托养照护、文体活动等服务领域的资源困境,进一步纾解民生之忧、筑牢保障之基,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一个月前,我们还承办了第九届全国残联专职委员知识竞赛,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也在我市隆重召开,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共享芬芳共铸美好”《我的梦》公益演出在大剧院大剧场精彩上演,31个省(市、自治区)残联同仁云集大同,零距离体验和感受了古都大同辉煌历史底蕴。我们可以说,“十四五”时期我市残疾人兄弟姐妹的获得感真切、幸福感充盈、安全感踏实。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持续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新篇章,让广大残疾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与全市人民一道,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生活,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行!

谢谢大家!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谢谢张博同志。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新闻网记者:

为推动残疾人走出家门、丰富残疾人精神世界,大同市残联在持续推动残疾人“幸福感工程”方面,重点打造了哪些特色活动?谢谢!

大同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新闻发言人 张博:

近年来,市残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残疾人“幸福感工程”,重点打造三大类特色残疾人文体活动,推动新时代残疾人文体事业高质量发展。

1.残健融合类活动:近年来,市残联先后承办了山西省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第八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山西省北部片区活动、第十四届山西省残疾人健身周活动、2025年山西省残疾人足球比赛,举办了2024年大同市残疾人运动会、“同心逐梦共享阳光”残疾人运动会、市残联第15届残疾人健身周活动,通过发展残疾人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推广残疾人竞技体育项目、残健融合健步走和残疾人轮椅健身操等活动,为残疾人搭建了运动康复健身、平等参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帮助其走出“小家庭”,融入“大集体”。

2.文化展示类活动:近年来,市残联以“展示+赋能”为核心,举办了“与书同行阅见美好”世界读书日活动、“残健共融同心向党,翰墨精彩书写人生”残疾人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作品展、第二届中国·大同长城国际摄影大赛、“聚力逐梦,共享美好生活”向阳而生故事会,“讲好云中残疾人故事展现新时代自强风采”征文大赛、“书香中国阅读有我”残疾人文学作品朗诵会等,为残疾人提供了艺术表达与价值实现的舞台,残疾人通过艺术创作与展示,借文化活动的温暖力量,重塑自信,跨越艰难险阻,奏响生命精彩华章。

3.体验互动类活动:近年来,市残联在全市组织开展“拥抱世界共享美好”活动,全市各县(区)先后组织残疾人游览云冈石窟、灵丘车河有机社区、新荣古堡、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互动交流,帮助残疾人用脚步丈量千年古都,以目光见证时代新篇,体验大同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经济发展成就,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幸福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关爱残疾人群体,为大同建设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贡献残联力量。

下一步,大同市残联将坚持以文铸魂、以文育人、以文兴业、以文促融,持续打造残疾人“幸福感工程”,进一步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质效,当好文化传播者、文化促进者和文化生产者,团结引领广大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残疾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谢谢!

山西法治报记者:

目前残联针对残疾人大学生以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有哪些具体的资助政策?谢谢!

大同市残联组联科科长 丁雅君:

针对残疾人大学生以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的资助,目前残联有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这一个项目,该项目已连续3年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资助标准为专科生4000元/人/年,本科生5000元/人/年,研究生6000元/人/年。资助对象是具有本市户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残疾人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单考单招录取或保送录取的就读于全日制特殊教育高等院校、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残疾人大学生(包括大专生、大学本科生);或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录取或保送录取的就读于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在校大学生(包括大专生、大学本科生)以及就读于国家统招或保送录取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特殊教育高等院校的在校残疾人硕士研究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在校硕士研究生。

申请“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资助的残疾人大学生(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须在同一年度未曾享受过我省“雨露计划”或“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等及其他政府资助学费的优惠政策项目,学生填写《承诺书》,方可作为拟资助对象。

目前,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资助资金是当年申请,次年发放。办理流程为:残疾人大学生、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本人或监护人携带相关材料(包括身份证、户口本、残疾人证、学生证、学籍证明等),到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提出申请、填写相应的申请审批表;乡镇(街道)残联对审批表和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核无误后,上报县级残联。县级残联与同级民政等部门开展信息比对、复审后,报市残联。市残联与同级民政等部门进行信息比对、审核后确定拟资助对象;市残联根据审核确定的资助对象,将资助资金通过社会化发放直接支付到资助对象个人账户。

谢谢!

大同日报记者: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过去五年我市残疾人就业工作显著提升,宣传赋能成效显著。那么在“十四五”时期,在残疾人就业政策宣传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大同市残疾人服务指导中心主任 王雅丽:

为提高我市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就业能力和就业潜力的认知,促进用人单位履行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激励残疾人自立自强、就业创业,营造促进残疾人就业的良好氛围,过去五年,我们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宣传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全国助残日”等时间节点,通过线上发布招聘信息、线下举办专场招聘会的方式,为用人单位和残疾人搭建高效便捷的对接平台,增强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就业能力和价值的认同与支持。

二是通过全市开展“走访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对接用人单位,主动送政策、送服务,详细解读招录残疾人员工的相关优惠政策,精准挖掘岗位资源,为残疾人开辟更多优质就业渠道。“十四五”期间,共计走访企业362家,开拓岗位687个,为残疾人带来了丰富的就业选择。

三是举办助残惠企宣讲活动。通过联合市、县(区)税务局,开展扶残助残税费优惠政策宣讲活动,提升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关注残疾人就业需求,整合更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活动和就业政策宣传,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积极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残联力量。

谢谢!

主持人:

谢谢王雅丽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答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三位发布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