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新闻发布会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5-09-26 08:36
标题: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专场)
文号:
时效: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专场)

发布时间:2025-09-26 08:36 来源:大同发布
| | | |

9月24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瑶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大同市“辉煌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专场)。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金剑同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何太同志,市农业农村局帮扶科副科长贺义鹏同志,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四级主任科员刘婷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请刘金剑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刘金剑: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市“三农”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关情况。“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夯实稳粮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特优产业发展,“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乡村全面振兴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三农”坚实支撑。2024年全市一产增加值119.9亿元,一产固定资产投资81.63亿元,2021年-2024年四年间年均增幅分别达到5.7%、2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28元,2021年-2024年四年间年均增长率8.9%。

一、牢记“国之大者”,粮食生产稳步提升

全面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千方百计保面积,“十四五”期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增长,从2020年的417.65万亩增加到2024年的423.67万亩,净增6.02万亩,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多措并举提产能,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大力推广有机旱作膜下滴灌技术,从“十三五”末期的5万亩增长至2024年81.5万亩,今年更是达到100万亩。同时,大面积开展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粮食产量从2020年的24.74亿斤提升到2024年的26.16亿斤,增长1.42亿斤。兑现政策惠民生,累计下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超14亿元。2021年至2024年,四年间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98亿元,补贴机具1.6万台,11752户农户受益。

二、守牢守好底线,巩固衔接工作强化提升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协同推进,精准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截至目前,全市动态监测1.28万户2.75万人,落实帮扶措施4.9万个,户均达3.85个。持续巩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成果,安置点有劳动力建档立卡搬迁家庭就业率达100%,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搬迁脱贫家庭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大力推动务工就业,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几年来一直稳定在9万人以上。强化“三保障”和饮水安全,2021年到2024年累计资助学生56.65万人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无一人失学辍学;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实现参保全覆盖;新增危房实现动态清零;截至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6480元;2021-2024年全市完成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建设受益人口63.49万人,饮水安全四项指标全部达标。

三、实施“特”“优”战略,产业振兴上档升级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做品牌、拓市场、建基地、促发展,逐步形成了黄花、黄芪、畜牧、杂粮以及设施蔬菜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

黄花产业持续做优。全力打造黄花特色产业,我市已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佳、产品最优的黄花产区,开发出菜品、饮品、食品、功能产品、化妆品、文创产品六大系列130余种黄花产品,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0亿元。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市场驱动等多维发力,全面推动黄花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

黄芪产业提质壮大。全市黄芪基地面积达37万亩,相关企业及合作社共333家,产品近70种,立足恒山黄芪“正北芪”地理标志认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恒山黄芪博物馆等特色优势,依托黄芪产业研究院支持,打造浑源正北芪“中国符号”品牌IP,加快黄芪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年产值可达8.5亿元,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省第一。

畜牧产业稳健发展。通过做品牌、强加工、建基地、壮饲草、增科技等方面多向发力,促进畜牧产业增量、提质、增效。全市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达67%;共完成356个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粪污资源化率达到83%;高标准建设肉牛、肉羊屠宰加工厂,补齐屠宰短板,做大做强了一批大型屠宰加工企业;畜禽强制免疫病种应免密度达到100%。2024年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达到63.6万吨,比2020年增加20.1万吨,增幅46%。

杂粮产业全面升级。我市培育出了天镇酿酒高粱、广灵富硒小米、左云高寒苦荞等一批特优小杂粮,形成了绿色、低碳、有机、高效的农业生产新业态。目前,我市高粱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谷黍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测土配方和有机旱作项目区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2%以上和90%以上,为创建京津冀特色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设施蔬菜发展强劲。充分发挥我市高寒冷凉的自然气候优势,以打造京津冀地区“菜篮子”重要供应基地为目标,在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品品质、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下功夫,设施蔬菜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寿光模式全体系落地见效,天镇县、阳高县国家级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顺利。“阳高红西红柿”“天镇辣椒”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产品远销京、津、冀、沪、广等20多个大中城市;天镇县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为全省唯一。截至2024年底,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6万亩,产量75.4万吨,分别比2020年增长94.8%和97.9%。

农产品加工延链补链。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用现代设施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持继培育乡村产业,壮大龙头企业。截至2024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5家,培育了云冈区口泉乡乳业,阳高县王官屯镇肉羊,新荣区破鲁堡乡马铃薯,云州区周士庄镇黄花4个产业强镇,打造了山西谷子、雁门肉羊、晋北冷凉蔬菜、浑源黄芪4个产业集群。全市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带动农户效果持续增强。

四、强化双轮驱动,科技改革创新赋能

现代种业加速振兴。种质资源普查圆满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入库315份,畜禽资源共有6个畜种25个品种,其中6个品种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3个品种列入国家畜禽资源保护名录。建成7个省级以上畜禽资源保种场(区),占全省41%。建成左云县马铃薯、云冈区黍子和天镇县蔬菜3个省级作物良种繁育基地,肉羊、肉牛省级核心育种场各1个、生猪、奶牛、肉牛、羊8个省级畜禽良种扩繁推广基地。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十四五”期间,履行农技推广体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指导服务、人员培训等职能,2021年-2024年,市级共发布农业生产主推技术159项,全市共建设科技示范展示基地92个,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80个、科技示范主体6572个,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154人,选聘特聘农技员153人。通过“技物结合”、“田间课堂”、““互联网+”等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以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为基础,目前累计签订承包合同1492份。农民合作社数量稳步增长,形成了多种主体牵头兴办,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多种模式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培育农民合作社6146个,其中:国家级52个,省级139个。

五、强化示范引领,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进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规划引领,高位推动政策项目落地,出台了《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出台建设和美乡村、推进农业赛道提速增效等系列政策文件,形成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体系,同时成立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专班,统筹发力,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推进精品示范村与提档升级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村字号”群众性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展望“十五五”,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干字当头,唯实争先,以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务实的行动,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谢谢大家!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谢谢刘金剑同志。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日报记者:

“十四五”期间,大同市是如何实现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谢谢!

大同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 何太:

感谢记者提问。“十四五”期间,我市围绕推动粮食连年丰收、筑牢安全根基,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三同步”,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守牢面积“基本盘”。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构建“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23.67万亩,较“十三五”末期增加6.02万亩;累计下发耕地地力补贴超14亿元,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让每一寸耕地都发挥产粮效益。同时,聚焦耕地保护核心,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4.2万亩,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聚焦单产“突破口”。立足本地气候特点,大力推广有机旱作膜下滴灌技术,应用面积从“十三五”末期的5万亩扩展至2024年的81.5万亩,今年突破100万亩,成功总结出节水、节肥、节药、节工、增产、增收的“四节两增”技术模式;在阳高、云州建成2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通过密植栽培、水肥一体化等集成技术,项目区亩产提高200斤以上。全市累计实施50多万亩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同步在阳高、浑源推进玉米整建制单产提升行动,两个项目区单产年均提升10%以上,多点发力推动单产稳步提高。

三是优化种植“好结构”。结合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优化作物品种结构和种植结构。立足本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强做优杂粮种植,稳定杂粮种植面积;推广高产玉米品种,扩大高产马铃薯、甜糯玉米种植规模。同时,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如打造以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玉米为代表的“吨粮田”引领区,培育天镇酿酒高粱、云州区富硒小米等一批特优产业,形成以杂粮为特色,优势互补、亮点突出的产业格局。

四是筑牢防灾“安全网”。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动,累计发布灾害预警数千条;推广防雹设施,开展防灾技术培训超万人次,指导农户做好灾后农业恢复生产。同时,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一批农田沟渠、灌溉等设施,显著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粮食生产的气候韧性。

五是保障种粮“好收益”。扎实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充分发挥农业信贷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等财政金融工具作用,帮助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此外,全力打造“大同好粮”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品牌化营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大家非常关心今年粮食生产形势。今年,我市降水充足,土壤墒情良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农作物长势喜人,夺取秋粮丰收具备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目前,谷黍已陆续开始收获,过了国庆节,玉米等秋粮将进入大面积收获期。我们将抓住最后时间窗口,全力以赴抓好田间管理,扎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统筹推进秋粮收获工作,确保颗粒归仓。总之,我们将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确保实现全年粮食产量目标。谢谢!

黄河新闻网记者:

“十四五”期间,大同市在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方面取得哪些成效?谢谢!

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刘金剑:

感谢记者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护、高效益利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增强稳粮保供能力。近年来,全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25.7亿元,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103万亩,建设标准由亩均1500元提高至3000元。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在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推广有机旱作高效节水集成技术,发挥项目叠加效应,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很多原来不具备灌溉条件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推动更多的地块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极大地改善了全市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全市粮食产量由2020年的24.74亿斤,提高至2024年的26.16亿斤,增幅5.7%。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政策支持,强化工作指导,推动各县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全市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谢谢!

山西科技报记者:

在“十四五”期间,全市巩固衔接工作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谢谢!

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帮扶科副科长 贺义鹏:

感谢记者的提问。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5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成效巩固,狠抓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推动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构建上下协同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巩固衔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态化开展工作调度,全面压紧压实市、县、乡、村四级工作责任。各行业部门立足职能定位,制定出台《专项行动方案》,细化工作任务,确保落实到位。挑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干部人员,充实到驻村帮扶一线,确保了每名驻村干部都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主心骨”。

二是筑牢防返贫底线,守牢民生保障基本盘。构建“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工作机制,明确监测对象、程序、帮扶措施等关键环节,为防返贫监测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监测网络,推行“自主申报+部门预警+干部排查”三位一体监测模式,坚持“一户一策”精准帮扶。通过精准有效的帮扶,5年来未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现象,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是聚焦重点工作,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产业和就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产业帮扶方面,重点培育了大同黄花、浑源黄芪等一批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让脱贫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在就业帮扶方面,大力实施“技能提升+劳务输出+品牌打造”工程,培育11个优质劳务品牌,全市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每年稳定在9万人以上。在易迁后扶方面,聚焦全市191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累计投入5.24亿元,建成产业类项目223个,带动2.3万名搬迁群众稳定受益。

四是巩固“三保障”成果,提升民生服务水平。义务教育保障方面,扎实做好控辍保学、送教上门、教育资助等工作,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无一人失学辍学。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建立常态化健康帮扶机制,推进基本医疗全覆盖,实现脱贫人口参保全覆盖,有效防范了因病返贫致贫风险。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开展农村危房动态改造,实行“发现一户、鉴定一户、改造一户”。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全市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锚定“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努力让脱贫群众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品质,为全市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山西画报记者:

“十四五”期间,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情况?谢谢!

大同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四级主任科员 刘婷:

感谢记者的提问。“十四五”期间,在我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统筹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实现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达到了5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的比例9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9.6%。

二是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加大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力度,因地制宜升级改造县乡路。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1344.012公里。全市1426个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率均保持100%。全市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农村网络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行政村光纤宽带网络接入率100%,4G网络通达率100%,5G网络县城已覆盖,正在对行政村进行覆盖。农村供电一体化,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县乡全覆盖工作,10个县(区)公共充电站已全覆盖,126个乡镇(街道)已实现公共充电桩全覆盖。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得到进一步普惠共享。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建成30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涵盖113所学校,持续加大普惠性资源供给。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95%以上已达标,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农村医疗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加大低收入人口帮扶力度,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谢谢!

主持人:

谢谢刘婷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答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四位发布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